中新经纬4月12日电 (王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翔近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表示,《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是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对氢能产业作出的顶层设计,也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政策之一。在推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统筹制定氢能产业重大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四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支持
“在编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过程当中,已经充分考虑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且规划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王翔说,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规划部署,加强政策引导支持,落实落细各项发展任务。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高高质量发展。一是鼓励技术创新,突破氢能制储输运各个环节基础设施的重点和难点技术问题,推动燃料电池、氢冶金等应用技术研发;二是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同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氢能基础和前沿性研究;三是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推动氢能学科专业建设,鼓励职业院校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二,拓展多元应用,释放减碳、减排效能。在能源供给端,推广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氢能、热能和电能灵活转化、耦合式发展;在能源消费端,扩大清洁低碳氢能在用能终端的应用示范,推广燃料电池车辆,将氢能作为高品质热源直接供能,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推进氢能在冶金、合成氨、煤制油气行业替代化石能源,引导高碳工业逐步迈向低碳工业。
第三,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氢能有效供给。在制氢方面,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制氢,同时因地制宜地用好工业副产氢,严格控制新增化石能源制氢;在储运方面,坚持安全为先,开展高压气态、低温液氢,管道掺氢等储运方式的实践探索,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的氢能储运体系;在加氢方面,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加氢站,探索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新模式。
第四,强化政策保障,夯实产业制度基础。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统筹制定氢能产业重大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二是构建“1+N”政策体系,围绕氢能规范管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规定;三是强化标准支撑,制定完善氢能质量、氢能基础设施、氢能应用和氢安全等产业基础标准,推进氢能产品检测检验、公共服务平台和氢能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
全球氢能布局加快,产业发展提速
王翔表示,氢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来源丰富、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高度重视氢能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加快了产业布局规划。
早在2017年12月26日,日本政府发布《氢能源基本战略》,强调了日本领先于世界实现氢能源社会的重要性并部署了相关具体政策。
2020年7月8日,欧盟委员会推出《气候中性的欧洲氢能战略》,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的多元化应用,到2024年可再生能源制氢100万吨/年,2030达到1000万吨/年,2050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成熟并且实现大规模应用。
2020年11月12日,美国能源部在2002年规划基础上,发布最新版《氢能计划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清洁、经济、可靠的氢能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到2050年氢能要满足全美14%能源需求的目标。
2021年12月,继10月份发布“氢能领先国家愿景”,争取到2030年构建产能达100万吨的清洁氢能生产体系并将清洁氢能比重升至50%,主导全球氢能源市场后,韩国政府发布首个《氢经济发展基本规划》,提出到2050年韩国氢能将占最终能源消耗的33%,发电量的23.8%,成为超过石油的最大能源。
“我们注意到,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也都提出了氢能方面的规划计划或相关战略政策。”王翔表示,总的来看,全球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不成熟,不过燃料电池的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冶金、氢化工等多元应用加速拓展,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区域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因此,我们判断,尽管全球氢能产业仍然面临着经济竞争力不足、应用场景仍须拓展、标准规范尚不统一等瓶颈制约,尚未实现全面推广应用,但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正在驶入快车道。”王翔说。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良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王翔表示,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已具备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条件。在氢能供应方面,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在氢能技术方面,中国初步建立了氢能全产业链生产供应体系;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00座,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体系较为成熟,纯氢和掺氢管道运输正在加快,加氢制氢一体站创新模式不断推广;在氢能应用市场方面,在交通领域实现率先发展,《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了氢能能源属性,将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十四五’以来,有关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据统计,目前在建和筹建的风光制氢项目超过了40个,清洁低碳氢能补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王翔说,“在电解水制氢装置、储运设备和燃料电池方面也掌握了一批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在逐步地、不断地推向市场。”
王翔介绍,当前在应用端的交通领域,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近8000辆,并且逐步向火车、船舶等其他交通运输领域积极拓展。氢能在冶金和化工领域的应用也加速推进。具有关市场机构统计,中国氢能企业的数量超过了2000家,近五年新增企业注册数量快速增长。
“我们相信,随着减排降碳持续推进,氢能在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等方面都会发挥重要作用,也必将促进交通和工业等领域深度脱碳。”王翔说,推动氢能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也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注入新动能。
积极拓展氢能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日趋融合,各国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筋骨相连。王翔介绍,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署“一带一路”创新发展中心的三方合作协议,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氢能领域国际合作。
UNDP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组织之一,也是最早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组织之一。近年来,UNDP在中国部署创新项目,推动氢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来积极成效,并致力于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和商业化,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今后我们将秉持互利互惠原则,积极拓展氢能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王翔说,一是加强政策面的交流,通过双多边合作机制,开展氢能领域政策对话,对接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氢能先行适用技术、关键材料、重点装备联合开发,鼓励共同开展氢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三是加强产业层面合作,围绕氢能制备储存、输运加注和应用环节,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拓展和标准制定完善等工作,促进共同发展,共享氢能发展成果。
“我相信,在各方努力下,世界氢能交流合作将更加密切,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将更加强劲,氢能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王翔说。(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