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余思毅
黎巴嫩的电网处于完全断开状态,全国陷入黑暗;
印度正处于能源危机的边缘,全国接近60%的煤电厂随时可能因缺少燃煤而停产;
巴西的严重干旱已导致水力发电的崩溃;
欧洲部分国家也正在面临缺电的窘境,英国国家电力公司发出警告,今年冬季,英国工厂、家庭的停电风险正在增加……
海外能源商品价格飙涨,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能源危机”之说甚嚣尘上。
“能源危机”成为了社会舆论与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话题,博鳌亚洲论坛、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大变局下的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将于10月18日举行,会上也将讨论能源安全的话题。
对于这一轮世界范围的电力供应紧张,10月12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接受时代财经专访时分析,主要是疫情的缘故。
“全球经济在疫情大流行过后逐渐恢复正常,需求出现反弹,但能源供应一直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林伯强强调,这是能源暂时性的供需错配,是软短缺,应该还不能定义为“能源危机”。他预估,全球能源供需在市场化的运作下,两三个月之后就能重新得到平衡。
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提出,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保持居民、农业、公益性事业用电价格稳定。此次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林伯强对国家发改委这一新举措感到意外与赞同,“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一步很难迈出来,但终究是迈出来了。发改委提电价改革已有多年,需要逐步完善。”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
当下的“能源危机”谈不上是危机
时代财经:怎么看待全球大面积“电荒”?
林伯强:大面积“电荒”主要是疫情的缘故。全球经济在疫情大流行过后逐渐恢复正常、需求反弹快,但能源供应一直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除了供给,还有物流交通的问题,疫情导致物流、供应链的中断。 英国就是缺少将燃料运送到泵站的卡车司机,司机都找不到怎么运输。美国现在物价涨很多,据报道因为码头卸不了货。
时代财经:能源价格大涨引连锁反应接踵而来,已经开始波及其他相关产业链的供需情况和价格走势。如化工业原料攀升,化肥价格高企等。欧洲由于天然气价格飙升,一些化肥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你认同国际舆论称“能源危机”已经到来的说法吗?
林伯强:谈不上是危机,现在主要是短期供需配不上。
从国内发电厂来看,目前的火电系统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其实并不高,只有4500小时,最高曾经发到六千小时左右,还有比较大的空间。中国不缺煤也不缺电。拉闸限电的主要原因就是电力需求增长过快,像前段时间的东北限电,就是因为煤价高,电厂可能买不到煤。
今年上半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连续6个月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总发电量为3.8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7%,让这个系统难以承受。因为,一些地方的电网或者是电力调配,通常应对的都是比较温和的增长。
国际上,石油产能也比较充足,欧佩克还在限产。但是,石油产能充足不见得就能到达消费者的手里,或是能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石油要经过很多的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由于疫情使得整个能源交易、物流交通被打乱,所以供应一时未能跟上,谈不上危机。
国家发改委今天(10月12日)出了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的政策,以市场调节供求。全球各个国家应对暂时的能源短缺都会有个过程。
政府通过推进电价市场化,释放产能,相信煤炭供应失衡很快就能够解决,因为并不是硬短缺。我们曾经经历过硬短缺,那时候根本就没有电厂,发电更是无从谈起。
时代财经:10月6日传出英国天然气价格上涨37%(达到400便士/萨姆),创下天然气批发价格历史新高。即便不是硬短缺,也是供需关系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
林伯强:正是价格不断创新高,天然气的供求平衡才会来得快,因为价格一高,买不起人就不要买了。
比如,国内的电价迈向市场化,如果对高耗能行业电价上涨,高耗能电力需求下降,供需可以重新平衡。
所谓的“能源危机”应该说还是一个软危机,通过市场调节,终究是可以达到平衡的。
时代财经:大概需要多久会到达平衡?
林伯强:估计大概两三个月。
时代财经:所以今年会迎来全球最寒冷的冬天吗?
林伯强:气候肯定与能源需求有很大关系的。气候越冷,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价格上涨会刺激供给。
供应方会增效挖潜,而需求方面,用不起的人就少开点车。如此一来,需求、供给就可以平衡,市场就有这个好处。
时代财经:短期内还会导致哪些连锁反应?
林伯强:会带来物价的上涨,能源价格高了,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能源是整个经济活动很重要的投入,能源价格上涨最终是要走到下游。
德国将弃核电 各国能源安全问题不尽相同
时代财经:最近有消息称,德国将在2022年全面弃核,成为西方工业大国里第一个全面弃核的国家。就在十年前,核电曾占到德国电力供应的四分之一。同样计划放弃或缩减核能的还有瑞士、比利时、西班牙和法国。法国作为全球核电大国,计划在2035年前,把核电占比从目前的75%降为50%。欧洲弃核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其对外宣传要为发展可再生能源让路吗?
林伯强:这是德国的一个长期决策,并不是最近才计划的决定。德国弃核最主要原因是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因此德国的老百姓不愿意继续发展核电,特别是福岛事故之后,更加加速这个决定。
当然,为发展可再生能源让路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核电退出舞台,其他新能源就能被推向前台。
时代财经:你怎么看待核电?
林伯强:如果没有安全的问题,核电比其它发电形式的经济效益要好。核电的成本比较低,整体远比光伏的成本低。风电、光伏,都是不稳定的能源,如果要稳定发电的话,成本就会高很多。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还会继续发展核电,但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发展。核电并不是清洁能源的主力,因为中国人口密集,核电的安全和布局问题非常重要。
时代财经:在能源格局逆转的大背景下,中国乃至全球能源安全将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和风险?
林伯强:对于每个国家来说,能源安全是最重要的,但不同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不尽相同。必须承认的是,低碳发展对能源安全有影响,因为新能源是不稳定的,只能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
减碳应根据经济发展动态调整
时代财经:10月9日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部署能源改革发展工作,会上指出,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你刚刚提到,减碳与经济有一定的矛盾,你认为,中国在能源战略上应做怎样的调整和应对?
林伯强:能源安全是动态发展的,也在不断调整过程中。我们只能逐步地平衡,在减排的过程当中同时关注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较弱的时候,减排就松一松;经济增长比较好的时候,减排就抓紧一点,这都是动态的。
在能源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重申了往日的立场,并没有新的调整。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要针对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化煤炭产能布局。事实上,中国是不缺煤的,进口始终占中国煤炭的比例非常小,即使不进口,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中长期来说,等新能源做大之后,煤炭是要被淘汰的,目前还是依靠煤炭,这两者并不矛盾。煤炭只是逐步减少而已,并没有说今天就减少了。
眼下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办法是释放煤炭产能,但会导致对煤炭的依赖度增大,这样目前的产业结构跟能源结构就会倒退,所以今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怎么调整,依然是需要长期努力的问题。
时代财经: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还特别提到,“从实际出发,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这是否对此前东北突击限电,以及部分地区“一刀切”限电限产的警示?如何动态调整,把握推进“减碳”的节奏?
林伯强:“一刀切”的限电是短期行为,不是长期行为。东北是因为买不起煤,煤价高,电价低。其实,东北的火电厂应该产能充足,以往东北一直是电力过剩的。
减碳要根据经济的发展进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国从目前以煤为主到今后以清洁能源为主,时间跨度应该会更长一些。
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分每个5年、10年怎么走,一步步达成。
时代财经:国家发改委10月12日提出,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你怎么看待这一重要一步?下一步将如何后续推进?
林伯强: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一步很难迈出来,但终究是迈出来了。
居民电价提高,真正施行起来是很困难的。事实上,发改委提出完善电价机制改革已有很长时间。
早在2004年底,政府出台了煤电价格联动实施办法,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压力增大,政府无法按照煤电联动机制调整电价。2013年重启了煤电联动机制,现实中依然无法按联动机制进行及时和足额调整。
今年以来,在需求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铝、铁、钢等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国际定价也在高位运行,相关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电力需求也大幅提升;在供给端,由于煤炭价格上涨过快,电价与煤价倒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电厂发电的积极性。
因此,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是抑制上游高耗能产业。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的45%,如果高耗能企业得到控制,能够很快实现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