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 / 文
设计是一门与商业活动紧密相关的艺术。设计不是创造,但是好的设计带来生活的便利、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坏的设计,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会使人滋生虚荣之心。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上世纪60年代就倡导绿色设计理念,这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可惜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今,他的理念不仅风靡世界,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深远。他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他的设计立场与观点,同时对设计与社会、设计与道德、设计与时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本书中所探讨的是现代设计范畴之内的问题。与现代设计相对应的,则是古典设计,这两者在价值追求上有本质的区别。在生产力并不算发达的传统社会,设计对普通人而言是不重要的,而上流社会和贵族对古典设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古典设计的价值追求就是高贵、雍容、复杂。比如西方古典家具、建筑就表现得尤为明显。而现代设计的价值追求,是在工业化生产与消费社会中逐渐形成的。
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师生们,完全抛开了古典设计中的繁琐与复杂,将设计瞄准大众,突出简约、明快、实用的风格。从此,现代设计风格及其价值成为时代主流。众所周知的美国“苹果”品牌,在产品设计中遵循了现代设计价值理念,极其简约的电脑与手机外观设计,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然而很多商人、艺术家则常常剑走偏锋。
设计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成员有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新媒体设计、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而任何设计门类,都牵涉到设计伦理的问题。本书认为: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不但为健康人群服务,还应该为残障人士服务。设计要慎重考虑地球资源有限性的问题,如果能唤醒人与人的友爱、人与自然的和谐,那无疑是好设计。
正如本书书名所言:所有的设计,要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本书提出绿色设计理念的那个年代,正是欧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现代艺术思潮大爆炸的年代。本质上讲,设计是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可是要想在这两者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却有着太多的制约因素。企业家为了吸引顾客,在产品外观设计、广告设计中极力调动人们的消费欲望。这样的设计,过于突出其商业价值,艺术性则沦为附庸。也有的设计师单纯为了展示艺术才能,把设计完全理想化、艺术化,结果这样的设计不伦不类,艺术与商业两边都不讨好。也许正是商业与艺术设计关系的难以调和,使得维克多·帕帕奈克对设计本身提出了反思。
当前是一个设计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时期。欧美很多经典的设计创意,被中国企业家、设计师不断借鉴、接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在设计中时常被束之高阁,设计中难以看到中国元素的深度呈现。如,很多地方频频出现一些投资巨大但造型诡异的建筑,既不美观而且在实用性上也有所欠缺。反而,由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群、宁波图书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等建筑设计作品,融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建筑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受到国际设计界的高度认同。
本书倡导的绿色设计理念,对于中国商业界和设计界而言,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设计中的资源浪费现象不容忽视。比如中国的一些酒类和食品生产商,不在商品本身的质量、环保等方面下功夫,而是在包装设计方面做足文章,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当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者试图通过包装设计体现产品的高贵,并将奢华的包装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往往难以直接判断产品的好坏,因此往往把包装的华美程度作为选择产品时的重要参考。
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是无法分离的。当前,我国高校中设计类专业遍地开花,大力培养设计类人才。但许多学校的设计教育常常忽略了“为谁设计”“为什么设计”的思想追问,导致一些设计教育专业项目导向不明,设计实践中难以涌现出契合时代需求的好作品。设计教育应面对真实的现实世界,不断发挥设计学科的魅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诗意和美感。
通读本书后笔者认为,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就是要立足特定的时代、环境、地域,牢牢树立资源节约意识,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共同关心的话题,设计界更要注重积极回应自然、环保等社会关切,让设计真正成为有用的设计,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