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作为稀缺的人类文化遗存资源,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累积而就的瑰宝,但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经典与生存,传承与发展,总会裹挟着周期性的迷茫。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有一些非遗由于自身的使用、观赏,甚至收藏价值,可以依靠资本实现产业化,从而被挖掘出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当然,一些没有这种先天优势的非遗项目,传承尚非易事,商业价值与经典传承看上去也很难共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广州灰塑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我们将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用上下两期展现邵成村在市场经济下探索灰塑的现代商业化运作,传承推广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和商业化运作的冲突与平衡发展。
灰塑传人邵成村 朱景辉/摄
见到邵成村,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
这时节,旧历新年将至,为了轻松奔赴年关,人们都在忙碌着最后一程,邵成村也不例外。最近几天,他正忙于工作室的搬迁。
“灰塑怎么会没有市场价值?” 身为老广的邵成村操着一口广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反问。此时,他正坐在资政大夫祠的灰塑展厅,又自问自答般地补充了一句: “只是没人发掘啊。”
广州花都区的资政大夫祠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距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的历史,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灰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政大夫祠的灰塑展厅,摆满了邵成村提供的灰塑作品,而在展厅入口便有对邵成村的详细介绍。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无疑是那一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灰塑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6月,灰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隔四年半后,邵成村在2012年12月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灰塑)传承人。
匠心41年,六次参与陈家祠修复
灰塑俗称“灰批”,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据史料记载,灰塑最早出现于唐朝,普遍应用于宋朝,盛行于明清时期。一般是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等建筑装饰之用。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建筑行业日渐式微,灰塑的发展也举步维艰。
"跟着老爸去做灰塑,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做了有41年的时间了。”谈起最初接触灰塑制作的情景,55岁的邵成村记忆犹新。
1979年的寒假,邵成村的父亲邵耀波带着他到广州“体会外面的世界”,那是他第一次在现场领略父亲的灰塑技艺。而对于从事灰塑制作的动机,他笑称“就是感觉能让当时的我吃得饱。”
从广州回来后,时年15岁的邵成村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灰塑制作技艺。其后数年,他协助父亲在广州地区的祠堂庙宇从事简单的灰塑制作、修复工作。
“要真正掌握灰塑制作,没有十年是出不了师的。”邵成村说。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邵成村用近十年的时间熟练掌握了灰塑的整套工艺流程,在之后长期的实践中,进一步将半浮雕、高浮雕、浅雕、圆雕和通雕等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值得一提的是,在邵成村“入行”的第二年,赶上陈家祠复馆,他第一次参与到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修复工作中。
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陈家祠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其中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冠绝岭南,修复工作之巨显而易见。但邵氏父子还是凭借精湛的技艺被选中。
“从那次以后,我已经六次参加陈家祠的“大修”,现在陈家祠破一块砖都得找我。”邵成村对自己经受岁月检验的技艺拥有绝对的自信。“现在修复文物是我很重要的工作,这些老祖宗的东西必须保护、传承下来。”
41年来,出自邵成村之手的灰塑作品遍布珠三角地区,他参与修复的国家级、省级保护文物数不胜数,还曾两度获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邵成村告诉记者,无论是修复文物,还是制作新的灰塑作品,他都坚持用传统的材料,这是父亲的“引导”。“我也是这样告诉徒弟的,我们最传统的材料可以经受上百年的日晒雨淋,现在的可以吗?”
不过,邵成村最近四五年都没有再带徒弟了,因为“没时间”。“现在我有灰塑推广大使这样一个角色,要推动着我们这种文化传播。”
据邵成村介绍,他从1989年开始收徒弟,出师的有10多个,目前还有20多个徒弟。而最近几年间,他主要去诸如华南理工等有建筑系的国内外高校讲课授学,“有些学校我每年都会给他们带两批学生。”
谈到灰塑传承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邵成村认为是没有将灰塑文化很好的传播开来,人们无法真正了解其价值所在。
平衡文物修复与私人订制
“很多人,包括我的徒弟都在笑我,他们觉得我太折腾自己了。”邵成村多少有些无奈。但灰塑制作技艺跟文化必须有人传承推广,而历史选择了他。
头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顶光环八年多,邵成村大部分时候觉得“很辛苦”。一方面,在制作灰塑、修复文物时,他对自我要求更高了;另一方面,传承人的角色让他不得不为推广灰塑文化而奔波。
“在这方面投入更多时间,也就意味着投入更多金钱,但我没有怨言。” 邵成村对记者说道。
事实上,如果邵成村专心念自己的“生意经”,很容易积累起可观的财富。因为 “一直以来,都是他们在等着我去干这些活”。
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工作,他很早就成立了一个制作、修复灰塑的工程队。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慕名而来的商贾富豪也明显变多。
2014年,邵成村与人合伙先后注册了广州邵成村灰塑艺术有限公司和广州邵成村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我个人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公司,但没办法,要有个平台来对接越来越多的项目。”邵成村说道。
十五米的巨型灰塑弧形照壁《百鸟朝凤》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比如2019年的时候,香港某地产商花费70多万元,邀请邵成村为其在广州的商铺制作了一幅长达15米的大型灰塑作品《百鸟朝凤》。这是近年来邵成村制作的最大单个灰塑作品,而像这样的商业邀约,或大或小,很多还在排队。
除了单纯制作灰塑外,某些富商还请邵成村为其修筑传统古宅。据他透露,现在很多富豪都有这样需求,“都是拿着钱等着排队,如果这时候有大客户,也要排到两年以后了。”
邵成村还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承接修筑的最大传统古宅占地35亩,从起地基到封顶都由他包办。按照2万元/ m2的价格,邵成村这单要收到超过2亿元。
不过,这些在邵成村眼里都是“小打小闹”,他更关心的还是对灰塑文物的修复,但因为时间的关系,他也只能将更多精力放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上面。
“我现在是想将灰塑的技艺融入到现代建筑中,用‘西方的骨架、中国的血肉‘造出像老祖宗那样好的房子。”当谈到此生最大的心愿时,邵成村说道。
探索灰塑现代绽放之姿
在传统意义上,灰塑是应用于古建筑上的装饰艺术。但在邵成村眼中,灰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而是凝聚了中国整个建筑工艺的精髓:诞生自古老工艺智慧,锤炼于岁月百转千回。
当提及灰塑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价值时,邵成村沉默了片刻后说:“其实用我的思维去理解,单单做一个灰塑确实没太多经济价值,它真正的经济价值在我们的文化中。”
制作灰塑的原材料很简单,甚至称得上平庸:主材石灰,辅以盐、米、糖、油、稻草和纸筋。但要制作出上乘的灰塑作品,这些原料按照严格配比后,还要经历一套复杂独特的工序。最终的成品不仅可以历经百年不变形,还能防潮、防风、防雨、防虫,非常适合广州地区的湿热气候。
灰塑小件作品 朱景辉/摄
“这些日晒雨淋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灰塑到现在还能保存下来,成了文物,现代的建材能做到吗?” 邵成村告诉记者,在参与文物修复的过程中,他开始思考,开始向古人“讨教”,直到现在。
在邵成村的设想中,灰塑的制材应该广泛应用于现代大型建筑,打造出像古人那样“会呼吸、会循环、会净化、会冬暖夏凉的房子”。
邵成村曾说过,灰塑技艺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一小步,就是灰塑文化传承的一大步。但真要将这种传统建材用于现代建筑上,就需要有科学严谨的数据做支撑。
据邵成村介绍,他正在跟华南理工、同济大学等几所名校开展合作试验,研究灰塑的成分及其在不同环境中变化的数据。“试验已经进行了三年,我们还在1:1的墙体上做了实践,效果不错。”
为了让记者有更直观的感受,邵成村带记者到他的旧工作室做了个简单的实验:以酒精喷射一幅以灰塑制材制作的壁画并点燃,然后用冷水浇灭。骤热骤冷之间,壁画不但完好无损,还迅速将水吸入。
“这就是我说的,灰塑会‘呼吸’。”邵成村略显兴奋的说着,随手就将水泼到工作室的内墙上。水同样被迅速吸入,且很快没了痕迹。“是不是跟没泼过水一样?这墙面也是用灰批的,室内空气湿度达到70%以上时,它就会把水分吸进去,小于50%时就会‘吐’,而且吸的是二氧化碳,‘吐’的是负离子。”说到此处,邵成村声调拔高了几度。
据邵成村透露,他已经跟深圳某房企达成合作,目前在建的5栋20层大楼的墙体都将使用灰塑制材。“从批墙体到涂漆都用灰去解决,外墙可以做防水,内墙我要做‘呼吸’。”
邵成村告诉记者,这5栋楼外墙面大概6万m2,按照120元—130元/ m2,外墙做完需要720多万,内墙做完应该要1100多万。
“贵吗?但这是他们将来很重要的一个卖点。” 邵成村很笃定,这种“西方骨架、中国血肉的”现代民居,很适合中国人。
(作者:家俊辉 编辑: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