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证券 >

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年增长88% 考研热与背后的中国“工程师红利”

2021-01-01 12:19:15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进入“工程师红利”时代,这既意味着人才的供给在增加,也意味着在日新月异的技术与商业创新中,作为人才需求方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个周末,山西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刘轩(化名)结束了他的考研初试,暂时松了一口气。

刘轩跨城市、跨学校报了广州一所985高校,他清楚地意识到“热门城市+重点学校”的难度有多高,因此踏踏实实地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备考。

刘轩是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377万报考人数中的一员,这一人数比去年增长了36万,增幅为10.6%,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

考研热已经成为了持续好几年的现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2014年、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曾出现了负增长,2016年增速转正,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报名人数高歌猛进。2017年,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后,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01万,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变为了377万,短短4年间,增加了约87.6%。

长期以来,名校的本科毕业生将深造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2019年,清华、北大的本科生深造率分别高达80.5%和73.5%,当然,其中出国深造以及保送生占了较高比例。而非重点城市、非名校的本科生更是有一种焦虑感,如果想在更好的城市、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读研究生对大多数人似乎是唯一的跳板。

一方面,这使得考研越来越陷入坊间热议的“内卷”逻辑;但另一方面,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看,中国进入“工程师红利”时代,这既意味着人才的供给在增加,也意味着在日新月异的技术与商业创新中,作为人才需求方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角度来看,考研热的背后,很大程度反映的是,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而发生的人才结构跃升。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约百万

为什么选择考研?刘轩的答案是,本科所在的学校和城市都不算好,将来想去一线城市,至少是新一线城市发展,学历将是非常重要的“敲门砖”。

刘轩学的专业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他将来理想的工作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研发,希望能够进比亚迪或者宁德时代。

“研发类的岗位,普遍要求研究生学历。”刘轩说。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发布《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其中指出,通过对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超半数考生读研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由于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认为毕业学校不好,想提升学校层次为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受疫情影响,出国留学受阻转向国内考研成为新的影响因素。

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达909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909万人对比2020届毕业生增加了35万人。上海财经大学一位考研学生向记者表示,一方面,毕业人数在增加,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尚未就业,这使得2021年的就业压力更大。

为了避开暂时的就业压力,或者获取将来更好的就业筹码,似乎是促成考研热的主因。

记者梳理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发现,2017年到2019年,全国本科生毕业人数增加了10万,但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增加了约80万。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应届毕业生,考研大军中也不乏往届生、在职考研者。教育部曾公布2018年238万考研报名人员的构成,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往届考生也高达107万。

李忻(化名)2020年刚从武汉一所985高校毕业,他以几分之差经历了考研失利,所幸,在毕业季的尾声,学生物制药专业的他顺利在老家桂林找到了一份试剂研发的工作。

因为忙于入职和适应,李忻没有按照此前的计划继续考研,但也并未放弃这一想法,一是身边的研发同事基本上是研究生学历,群体压力很大,二是他希望将来能去广东发展,读研究生对他既意味着更高的学历,也意味着在某一个方向能有更深的积累。

考研人数的增加,某种程度也倒逼了研究生扩招。上述《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统计,近10年间,硕士研究生扩招年均增幅达到6%。

2020年2月,教育部宣布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这对比2019年的81.13万,增幅达到23%。尽管扩招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在疫情影响下,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分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扩招很大程度是因为报名的人数一直在增加,扩招的原则也是在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

根据简单计算,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大概率突破了100万人。

“工程师红利”背后的人才供求

研究生越来越多,也引起了“学历贬值”的担忧,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名校毕业生进中小学做老师,或是去街道办工作的案例。

事实上,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考研热的背后是技术与商业的发展改变了许多工作的性质,对于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以及思维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家氢燃料电池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氢燃料电池研发岗位的人才目前还比较少,在高校设置的专业一般是化学材料的一个分支,公司招应届毕业生的话,更青睐在学校里有过相关课题经验的学生。

刘轩则表示,他所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属于传统工科,就业比较一般,但和一些新兴领域形成交叉学科,这会打开新的就业空间,工作内容也更有挑战性。

清华大学一位工程物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则向记者表示,如果只是读完本科,很难独当一面地完成科研项目。

光大证券2019年发布的一份《中高端人才寻访行业比较报告》显示,2008年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为24.8人,到2015年这一数字增长为33人,而报告预计2020年将增长至43人。

2020年3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发表文章称,当前中国每年工学类普通本科毕业生超过140万人,工程师红利已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尽管这里对“工程师红利”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工学类普通本科毕业生超过140万人”,但在现实环境下,有着交叉学科背景,或者科研经验的研究生,成为用人单位的更优之选,市场的人才需求传导,加剧了考研热。

不止是工科,新业态的频频出现,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催生了各种新的人才需求,而硕士研究生招生也在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而调整、优化。

譬如,2020年的18.9万人扩招安排,计划增量投向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释放出重磅信息,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各高校设置的交叉学科名称,包括整合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融合医工学、全球领导力等,无一不是涉及两个以上的一级学科。

不过,有教育界人士提醒需要防范“过度教育”的问题,因为单从应对就业角度来看,我们的很多就业问题是结构性的,譬如高级技工类人才短缺,而某些领域的高学历人才却过剩。

储朝晖向记者表示,要注意平衡“过度教育”的问题,如果用人单位都过于追求高学历求职者,社会的整体效益是较低的。

广东一位高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期来看,我们的教育要做好培养方向的区分,应用型的和研究型的。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专业有分工,而不只是唯学历论。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