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宏观亮语 作者:信达证券宏观团队
核心观点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抬升。2020年我国的出口份额较此前的13.14%提高到14.74%,呈现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持续增加,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逐年下降的状态。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是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2021年初东盟也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对于出口的预测,我们需要关注外需变化和人民币汇率。出口预测方面,我们经常关注的指标有:OECD综合领先指标,它可以粗略地反映全球经济景气状况,进而可以用来预测未来2到3个月的出口走势;由于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是中下游产品,因此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和我国的出口金额有很高的相关性;韩国的出口金额(前20日)因为较早披露,能够很好反映美中日等大型经济体的需求,对于我国出口有一定预示作用;而中期人民币贬值/升值对出口可能存在改善/抑制作用,持续贸易顺差也会带来实际汇率的长期升值。
出口数据与国内制造业投资、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和PPI都有一定的关联。我们构建出口数据和制造业投资数据的12个月移动平均,发现出口对制造业投资的领先时间约为2-5个季度;出口金额的变化,大约领先库存周期的变化2个季度;而出口金额的变化,大约领先于PPI变化1个季度,PPI领先产成品库存1个季度。
我们认为下半年出口金额虽然会同比放缓,但依旧有较强支撑。我们认为上半年出口增速较好,主要受益于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和电子元件产品在疫情后出口突飞猛进,这3类产品的出口带动了每月“千万美金”水平的出口金额。而防疫捐赠物资以及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的出口金额相对前者体量较小,即便出口金额下降,对于我国下半年的出口水平影响微乎其微。下半年出口是否仍然有支撑,参考这3类产品:当下美国和印度的疫情水平仍然严重,但是4月以来印度和东南亚出口金额同比大幅度修复,并未削弱4-6月我国在集成电路等机电类产品的替代效应和出口水平,因此,此后印度和东南亚疫情修复并不一定会导致我国出口金额大幅放缓。
风险因素:全球制造业生产修复大幅度放缓;海外疫情超预期。
正文
一、进出口数据基本概念
进出口金额,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总量。可以用一国进出口金额除以GDP,来度量该国的对外依赖度;可以用一国进出口金额除以世界进出口金额,来计算出该国的进出口份额,衡量其在世界贸易中的贡献;可以对一国进出口产品类型进行分析,来评判该国在世界贸易中属于哪类产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我国当下的对外贸易总量,约占到GDP总量的11%左右,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见图1);我国2020年的出口份额较此前的13.14%提高到14.74%,上升1.6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抬升(见图2);而从出进出口的产品来看:
我国主要向全球出口下游制造业产品:主要集中在(1)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电脑)、手持无线电话机及零件(手机)、集成电路等科技型产品。(2)服装、纺织制品、鞋、家具、灯具、箱包等轻工业制品。(3)钢材、汽车零配件、塑料制品、成品油等重工业制品。
我国主要向全球进口上游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主要集中在(1)集成电路、医药品、汽车及汽车底盘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2)原油、铁矿石、天然气、铜矿石等资源品。(3)大豆等农产品。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和原油方面,最近一年进口金额占比分别为16.5%和8.3%。
1.1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概念
从贸易的方式来看,贸易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指的是中国境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者单边出口货物。加工贸易,是一种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附加价值,主要可分为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进料加工主要是对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进行成品加工,再销往国外;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较为类似,都是本国厂商利用来自外国企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来进行成品加工而赚取劳务费。
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因素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占中国外贸比重逐年下降,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则持续增加。近10年来,众多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发达国家和拥有比国内要素价格更低的东南亚国家的加工贸易逐渐增多,而与此同时,受益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料件自给自足的程度越来越高,加工贸易比重在逐年下降(见图3)。
1.2美元计价和人民币计价的差别
长期以来,美元是我国进出口数据主要的计价币种。因为目前在全球贸易中,美元是更通用的计价货币,从世界主要货币在全球支付市场的份额来看,美元目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通常市场关注的出口增速是美元计价的增速。但自2014年开始,统计部门为了与国内其他经济数据相衔接,也开始公布了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数据。
用美元计价,更多反映了国家更看重国际贸易带来的外汇收支情况,而用人民币计价,则更能直接地观察到贸易的变化趋势,和增长速度,而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但是无论进出口商用哪国货币申报货物进出口,海关都要用申报时的适用汇率,逐单进行汇率折算,统计出人民币、美元两种计价方式下的货物金额,然后最后再分别汇总进出口数据。
在当前浮动汇率的背景下,美元和人民币计价的贸易额增速,往往存在差异(见图4)。当人民币相较上年同期升值时,等量美元计价出口额折算成人民币后,出库金额会相应减少,导致人民币计价出口额增速低于美元计价出口额增速。反之亦然。举个例子,假设外贸全部以美元计价,今年6月和去年6月美元计价出口额不变,则美元计价增速是0;如果人民币今年6月较去年同期升值10%,那么今年6月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将减少10%。
如果用公式将美元和人民币计价的出口进行换算:“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上个月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的同比,约等于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如图5,我们用2015年至今的美国出口数据叠加前月的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可以良好拟合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
1.3海关数据和国际收支数据的差别
现实中,进出口数据的类别很多,海关按月发布的货物进出口数据,是目前市场最关心的进出口数据,也是进出口方面的一手数据。目前我国货物进出关境,都需要通过海关,收发货人要向海关申报单据。报关单上会列明货物的各种基础信息,比如货物数量、总价、产地、目的地等,报关单上的数据经海关清洗后,会直接导入海关数据库,并核算出进出口数据及其分项数据,因此数据较为原始。而相比较,国际收支数据是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统计,不仅包括经常账户(货物,服务,收入等)的收支数据,还包括资本和金融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的收支数据。因此,贸易更加关注海关数据。
1.4 中国主要贸易伙伴
中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是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其中东盟的占比不断提升,自贸区升级后,助推了双边经贸合作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取消了7000种产品关税,并且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后,进出口占比不断提高。2019年10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后,进一步降低了关税,拓展了市场,在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规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进一步降低了门槛。
2021年初,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2020年11月15日,RCEP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尤其是东盟之间的贸易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区域内货物贸易零关税的产品数量将达到90%。大量贸易便利化措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的增长。仅2021年1-5月,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达到3361.2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 14.8%。其中,对东盟出口为1854.0亿美元,占中国出口额的比例为15.0%;从东盟进口为1507.3亿美元,占中国进口额的比例为14.6%;中国与东盟贸易顺差为346.7亿美元,占中国总顺差的比例为17.0% (见图6)。
二、出口数据的预测
将视野拓宽到全球,可以发现全球各国的进出口增速,几乎都绑定在相同的周期节奏上。比如2008年,全球经济下行,中国也难独善其身。如果海外经济繁荣,需求强劲,那么我国出口增速大概率也将走强,反之如果全球需求低迷,则我国出口增速可能降低,因此,我们可以密切跟踪全球主要国家的相关经济指标,比如欧美国家的PMI、就业、消费、投资、生产数据等,作为观察出口的重要依据。
在对出口的分析中,我们需要时刻关心外需的变化,它是影响出口的基本因素。外需增强会拉升出口,外需低迷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并将逐步向拉动经济的另外两架马车:投资和消费传导,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增长,这种负面冲击,最终又会反映在疲软的内需和走弱的进口上。
除了外需,汇率是另一个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人民币贬值会降低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相对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而促进出口。相反地,升值则会抑制出口。但具体外需和汇率,如何对我国的出口造成影响,我们会在下文进行详细的分析。
2.1 OECD领先指数
OECD综合领先指标可以粗略地反映全球经济状况,我国出口同比和它的周期波动,有着一定的关系,可以用它来预测未来的出口走势。OECD综合领先指标是按照一定标准将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指标数据合成后构建而成,是反映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的领先指标。
但是OECD综合领先指标就一定可以准确预测未来的出口情况么?答案是否定的。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比如美欧日,和我国存在着国家利益上的许多分歧和矛盾,比如美国加征关税会影响我国贸易环境,不可控制且难以准确预知,因而也可能会引发中美贸易战;同时还有更多难预知的外生突发事件,例如新冠疫情,且无论是美国加关税还是疫情都极大增加了我国未来出口的不确定性。因此,仅仅从指标角度分析或者从历史数据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当下的各种影响贸易的因素。因此,出口先导指数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被严重依赖,真实的出口金额同比数据相对OECD领先指标更具波动性(见图7)。
2.2国际运价指数
集装箱运输包括的种类很多,包括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及罐式集装箱等,可以用来运输下游制成品,如汽车、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干散货运输,主要适用于铁矿石、煤炭、粮食、水泥等上游初级产品的运输。中国向全球出口下游制造业产品,因此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可以反映全球需求和出口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我国出口变化的趋势。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由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显示了出口集装箱的运输价格变动,侧面可以反映了出口的景气度。如图8所示,大体来看,我国的出口金额和CCFI综合指数的有着很高的相关性,我国的出口受到不确定事件的影响,因此整体出口金额的波动性会相对CCFI更大。
相对于出口,进口方面我们更多关注的是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以运输铁矿石、煤炭、水泥等初级原材料(大宗商品)为主。BDI指数是由波罗的海航交所(位于伦敦,是全球最主要的航运市场)编制的,反映了全球干散货船航线运价的加权价格,当全球经济向好时,一般对资源品的需求将率先回升,相关国际贸易也会更兴盛,带动干散货船运费上涨,进而促使BDI提升。因此相较于出口,BDI指数更加适合预测进口的增长。BDI指数上升,意味着初级原材料(主要是大宗商品)的国际运费增加,意味着全球市场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因此BDI指数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往往是正相关的(见图9)。但是, BDI更适合作为全球经济景气度的指标,而并不是非常直接来预测出口,两者并非具有很高的相关度(见图10)。
2.3韩国出口数据(每月前20日)的领先性
韩国的出口金额(前20日)的同比变化,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全球经济的需求情况。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虽然韩国在经济体量方面不如美中日,但是其出口结构非常多元化。出口产品涵盖汽车、手机、各类零部件,石化制品等丰富多样的产品,且韩国和美欧中日的经济贸易往来十分密切,所以韩国的出口额变动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美中日等各大经济体的需求状况(强劲或疲软)。另一方面,韩国是世界上最早披露上月主要经济数据的国家之一,导致韩国出口数据时效性较强且带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具体见图11:“进口金额:美欧中日:同比”代表的是此四大经济体的需求情况,韩国出口金额的变动和四大经济体的需求变动呈现大致相同的方向,即总体趋势一致,同比变化的数个极值点也都处在相同或相邻的时间点,这意味着韩国的出口变化确实存在一定的预示性。
2.4出口与汇率谁影响谁?
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与其汇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首先,我们先分析汇率对于经济的影响。一般认为,人民币贬值会降低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相对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进而促进出口。相反地,本币升值会导致出口规模下降。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大致领先出口同比增速两个季度左右(见图12-13),两者呈现一定负相关关系(见图14),中期人民币贬值/升值对出口可能存在改善/抑制作用。美国的货物出口金额同比和美元指数同比(逆序)也存在高度一致性。
但在短期内,汇率和人民币反向关系并不明显。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企业同时进口中间品、出口产成品。人民币贬值,对于中间品的进口不利;但是,对于产成品的出口有利。其次,出口增大带来的贸易顺差,可能会造成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这和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的现象,看上去是相反的。学术界有研究:短期内汇率与出口负相关,有时存在“J 曲线效应”。由于汇率对进出口数量的影响存在滞后,因此可能表现出 J 曲线效应,即人民币贬值,贸易差额可能会先恶化再逐步改善。按照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的逻辑,由于订单是提前签订的,在币值变化的初期,出口量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前期订单消化完之后,本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才逐步体现,通常有一定时滞。
然而,经济对于汇率影响更大,持续贸易顺差会带来实际汇率的长期升值。我们可以从外汇市场供需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当一国持续贸易顺差或资本项流入时,在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供小于求,本币将持续升值。例如2000-2015 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额比重持续上升,这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也呈现持续升值。
三、出口数据为什么重要
3.1 出口与制造业投资的关系
出口是外需的反映。出口的增长代表外需的增强,对于整体经济中的总需求有着一定支撑作用,对制造业投资有拉动作用,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包括汽车、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因此,出口的增长,会相应拉动制造业投资和企业的生产扩张;而出口的减弱,也会影响到相应制造业行业的需求和生产的积极性。过去一年制造业需求回升加快,主要是因为被疫情压抑的需求释放加快,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而主要制造业生产国未从疫情中修复,需求增多的同时我国可以积极供给,对其他生产国有替代效应,因此造成了出口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如图16所示,从 2020 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厂商的生产供给能力逐渐恢复,而国外生产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对其他贸易竞争性国家生产形成替代,这对中国出口形成了利好。
出口增速对国内制造业投资有着明显的传导。一般来说,出口的高景气意味着数量可观的外贸订单,这将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和对未来盈利的乐观预期,通过出口-利润-投资的传导路径,出口对制造业投资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二者呈正相关。由出口到投资的传导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而言,出口增长领先于制造业投资的增长,企业一开始并不会对出口的增长做出立即响应,只有当出口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增长,企业对未来盈利和行业景气度等,具有较乐观的预期,才会增加资本开支,扩大产能。
为了考察出口与制造业投资两者关系的严格证据,我们构建了制造业投资12月移动平均值的同比增速时间序列,使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具有严格的可比性。我们在构建数据时,主要考察每个月的出口金额和制造业投资金额的关系,考虑到国内数据仅有制造业投资累计值,但是累计值的同比不好反映每个月的出口金额变化,因此我们用累计值构造出了当月值,再用当月值同比进行比较。但又考虑到全球贸易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会导致出口波动较大,因此我们在分析时,都先对出口数据和制造业投资数据进行了12个月的移动平均,再计算同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出口对制造业投资的领先性确实存在,领先时间约为2-5个季度。中国出口持续保持了较高的景气,预示着制造业投资将经历一个明显上升的过程。?
3.2 出口与库存周期的关系
出口增长,外需修复,企业购买并囤积原材料的意愿就会增强,企业便会积极补库存。库存周期是需求变化的映射,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从而减少生产,而库存减少时生产商又会加大生产,我们把这种2至4年的短期调整称为库存周期。对于单个企业,高库存和低库存会产生问题。高库存反映了产品滞销,资金被占用;而库存过低会导致无法及时完成订单,影响销售。
随着需求的变化,库存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去库存:需求回暖,但供给方仍然没有扩大生产,导致库存随着销量上升而逐步下降;主动补库存:需求持续回暖,供给方会主动扩大生产,虽然销量处于高点但库存拐点上升;被动补库存:需求回落,供给方来不及收缩生产,销量下滑引起库存被动上升;主动去库存:需求疲软,供给方意识到经济下行,主动削减库存,所以说库存周期,实际上是企业应对需求波动采取的行为。
我们使用美国的数据来分析构造,观察分析美国的出口数据,和制造商销售额同比增速,以及产成品库存之间的相关关系。美国历史上,美国的出口金额增速和制造商销售额增速几乎高度一致。印证了我们此前说过的:出口代表外需。为了更好观察长期变化,避免短期波动的影响,我们对出口金额数据和美国的制造商库存数据分别进行12个月的移动平均,然后再进行同比比较,如图18,美国出口是库存周期的良好领先指标,出口大约领先库存周期变化2个季度。
3.3 出口与PPI的关系
PPI 反映了生产环节价格水平,其上升与下降直接说明了经济的景气度。全球经济景气度回升,会推动工业企业扩大生产,增加对原材料的需求,进而提高生产成本,进而推升PPI。同时,全球经济景气度回升,也会拉动出口的增长,因此出口和PPI就呈现了一定的相关关系。“三黑一色” 行业主导了PPI的走势,原油、钢铁、有色、煤炭等大宗商品扮演核心角色。如图19所示,PPI当月同比与CRB工业原料现货的指数月频同比在走势上十分相似,两者相关系数为0.78,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近期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PPI持续大幅上涨,即是印证。出口变化领先于PPI变化1个季度,因此出口是更加领先的指标(见图20)。需求也推动了PPI和库存周期的变化,PPI和制造商库存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见图21)。
四、下半年出口金额增速虽然会同比放缓,但依旧会保持较强韧性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国、欧盟、东盟等出口分别增长了31.7%、25.5%、27.8%,对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区出口分别增长47%、27.7%。展望下半年进出口金额同比增速或将放缓。去年下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比去年上半年增长近27%,在较高基数的影响下,今年下半年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大概率会回落。但我们认为,出口金额下半年环比仍然会在季节性范围之内,出口仍有较强的支撑。
市场担心下半年出口放缓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全球 PMI 有见顶迹象,意味着未来制造业生产可能边际放缓,需求增速也会边际放缓,带来产品出口金额增速边际放缓的趋弱;第二,如果下半年疫情超预期修复,那么我国对诸多国家的出口替代效应也有可能边际减弱。
我们认为第一种担心可能存在,但是第二点并不完全成立。从图26可以看出,今年4月东南亚和印度的出口金额同比已经有飞跃性的增长和修复,但是同时期并未影响到我国4-6月份的出口金额,出口金额同比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增长水平。可能的原因有:第一,虽然东南亚和印度的产业链的出口有修复,但是一般来说,和中国生产厂商的订单可能存在长期合作关系和粘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替代效应的减弱,是存在一定时滞性的。另一方面来看,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疫情水平好转之后,可能也会相应带动部分制造业零件从中国进口,因此可能从中国进口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等其他产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进而对我国此类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补给。因此,东南亚和印度出口金额同比修复,并未对我国出口金额高增长带来较大的扰动。
上半年出口增速较好,我们认为主要受益于几大类产品在疫情后出口的突飞猛进:
第一,出口金额的增长,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电子元件这3类产品的出口带动了每月“千万美金”水平的出口金额。如图所示,这四类产品当下的每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速,几乎是疫情之前的1.5倍左右。去年疫情的原因,我国手机的出口金额一度高涨,背后原因是我国对其他生产手机生产国存在替代效应,2020年11月的单月出口金额,曾经达到疫情前出口金额的2倍左右,但是随着海外疫情的修复,替代效应褪去,手机的出口金额当下基本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可这并未影响到当下我国出口金额的高增长。背后的原因是 “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和电子元件”,这4类产品出口的高出口金额对于我国出口的支撑效应明显。今年6月份,这4类产品的出口金额仍然是疫情前出口金额的1.5倍左右,仅6月份带来出口金额增长量,就较疫情前多出2330亿美元,是支撑我国出口金额高增长的主要中坚力量。
第二,轻工业产品,例如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防疫物资出口的拉动。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金额当月值,去年一度较疫情前每月多出了100亿美元左右,但是今年随着海外疫情的修复,当下每月的出口金额,较疫情前仅多增长了10亿美元左右,替代效应基本褪去,整体已经修复到疫情前水平。虽然此前此类产品,对于出口金额的增长有一定程度带动,但是相比于机电类产品而言,此类产品对于出口的支撑力量较为薄弱。
第三,医疗物资的大量出口。2021 年我国医疗物资出口得益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去年我国抗疫情成果显著,在包括医疗物资如口罩,防护服和医疗仪器方面的生产得到巨大进步(如图26所示的灰色线),同时,包括口罩生产在内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在疫情之后也呈现了和相关捐赠物资一样的高增长(如图26所示的红色线),但是去年10月份之后,医疗物资的捐赠以及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金额,基本已经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下半年的出口是否保持强劲,主要参看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和电子元件,这3类产品的出口金额水平。而防疫捐赠物资以及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的出口金额上升或者下降,对于我国下半年的出口金额水平影响微乎其微。我们按照出口金额的数量级水平进行分析:当下防疫物资的每月出口金额大约0-1.2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每月出口金额,大约在100-150亿美元,但是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部件和电子元件,这3类产品每月出口金额,大约在10000-20000亿美元水平。因此,即便我国的防疫物资以及纺织物出口边际放缓,对于整体出口金额的影响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因此,我们需要判断的是:集成电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和电子元件,这四类产品的出口在下半年是否依然会对我国的出口有良好支撑。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1)印度和东南亚出口修复,我国的替代效应是否会褪去?我们认为,短期内并不会削弱我国在集成电路等机电类产品的替代效应和出口水平。今年4月以来印度和南非的出口水平大幅度回升,也并未使得同期我国在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的出口替代效应减弱,我国在此类产品的出口上仍然保持强劲增长;此外,由于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受到疫情困扰,产业链停顿,导致人们宅在家中,可能带动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也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此类产品出口的高增长,可以看出我国对此类产品的出口仍然存在优势,下半年大概率维持高景气。
(2)当下全球制造业仍然在高景气修复,随着全球PMI制造业放缓,对于集成电路等机电类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减少,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速,但是当下疫情仍然十分严重,而且不排除反复的可能性,可能短时间内,此类产品仍然需要从中国进口,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会对我国下半年的出口金额形成支撑。我们也可以从6月份的外贸数据看出,当下中国出口美国、欧盟和东南亚国家的每月金额的两年复合同比增速分别扩大了0.14、4.19和1.18个百分点。
风险因素:全球制造业生产修复大幅度放缓;海外疫情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