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称,中美在处理两国关系时,要有以终为始的思考习惯,今天中美分歧再大,与50年前也无法相比。彼时能够超越分歧,实现“破冰”,如今更没有理由走向冲突和对抗。
傅莹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她指出,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段剧烈下滑的困难阶段,中方对最近几年美方的错误做法是不太理解和无法接受的,现在两国关系似乎进入一个平台期。
论坛上,傅莹发表题为《超越困局 以终为始》的演讲称,2021年是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50个年头。回望那段历史,她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三点感悟。
第一,在处理两国关系时,要有以终为始(Start with the end in mind)的思考习惯,在大图景内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不被分歧所困,超越分歧聚焦合作。
她表示,50年前,中美处在一种敌对关系的状态,两国长期隔绝和对立,彼此完全不了解。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认识到重要的共同利益,成功超越分歧,实现双边关系“破冰”。
她强调,今天中美分歧再大,与50年前也无法相比。现在两国在经贸、人文交流等领域都有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当年恐怕最乐观的人也没有预想到,50年后两国关系能发展到如此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实现繁荣发展,也得益于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全面交往与合作。
21世纪的世界已经改换了场景,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数字安全,以及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治理等,都是需要全球合作共同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今天的中美关系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关乎世界。
第二,对比当年,如今有更多改善中美关系的有利条件。
50年前,在彼此差异和分歧巨大的情况下,两国尚能克服重重阻隔,绕道寻求共同朋友巴基斯坦的帮助,最终见面和商谈,在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上实现合作,现在就更没有理由走向冲突和对抗了。
她指出,近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段剧烈下滑的困难阶段,中方对最近几年美方的错误做法是不太理解和无法接受的。现在两国关系似乎进入一个平台期,未来的中美关系是会再度下滑,还是能在平台期稳定下来,恢复正常,进而上升和发展,是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和期待的。
她认为,关键在于,中美能否在同一个国际秩序框架内解决彼此合理关切,实现和平共存。中美已经是一种深度相互依存的关系,过去几年的实践也证明,“全面脱钩”不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第三,两国需要承担起历史责任,双方需要冷静客观地面对和解决分歧。
只要能够开始行动,新的局面就会被创造出来。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种合作应该是开放性和真诚、双赢的合作,而不应该试图干涉内政,搞拉帮结派、你输我赢的争斗。
傅莹援引基辛格在2020年11月创新经济论坛上所说的话,“除非(中美之间)有某种合作行动的基础,否则世界将滑入一场与一战相当的灾难”,并强调这一警示值得重视。
50年前,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领导人从国家前途命运的角度,从在国际风云变幻中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决定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这个重大抉择,开辟了两个国家和人民走向全面合作的道路。
她指出,如今中美两国再次来到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希望通过回顾历史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双方的分歧,为新时期两国关系的理性和健康发展,为更好地延续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做出贡献。
(作者:夏旭田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