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静远/文
近几年间,基因检测的话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和生活中,但更多披着基因检测“外皮”却和保健养生挂钩的项目搅乱了行业“湖水”,给本就神秘的基因检测概念多了辨别真假的难度。
“公司一直希望实现肿瘤早诊早治,患者可以得到精准治疗”,在采访中,和瑞基因CEO周珺多次提到,和瑞基因的研发重心着眼“临床价值”,希望提供可以帮助临床诊疗更有效率的产品。“这是公司一个中心的策略”,周珺提到,“而肿瘤全病程实际很漫长,要满足临床需求,实现双向延伸,覆盖从癌症早期筛查到中晚期肿瘤患者伴随诊断,完成肿瘤全病程的基因检测体系布局。”
临床级基因检测往往由于专业度高、针对性强,为一些医生所熟知,而大众往往难于了解,“着眼临床价值的检测产品要求精准严谨的科学实验数据作为支撑,看准解决临床痛点方面做尝试”,周珺说道。
满足肿瘤全病程临床需求
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死亡人数占居民全部死亡人数的23.91%,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仍在继续上升。
肿瘤市场广阔,靶向药物的基因检测被认为是未来3-5年的一个爆发点,癌症患者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来制定相应的靶向治疗方案,而癌症早筛领域更被认为是一片蓝海,市场前景被业内看好。目前,和瑞基因、华大基因、燃石医学、泛生子等多家基因检测头部公司均加大研发投入,深耕肿瘤领域,抢占市场份额。
日前,和瑞基因宣布全新的大Panel基因检测产品上市,公司介绍指出,该产品包括了绝大多数实体瘤的各种类别的基因突变靶点,能够指导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据了解,国内很多医院中EGFR、ALK和ROS1三个靶点已经成为医生治疗肺癌前必做的基因检测项目,而相较于靶点较少的小Panel产品,大panel临床意义更加突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杨帆表示,覆盖的靶点越多检出的可能性越大,也有越多患者能从检测中得到获益,“广撒网才能捕到鱼”。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增多,以及分子分型为依据进行靶向治疗方案可选择性不断扩大,大Panel基因检测的必要性越来越高,“对于中晚期肿瘤患者,由于自身和外界条件的限制,肿瘤标本的可获及性往往比较困难,同时治疗时间窗口的短暂都决定了患者无法针对不同靶点接受过多的检测,多基因大panel因此成为了一个优选方案。此外,肿瘤治疗是复杂的,可能会出现术后复发亦或是靶向治疗的耐药”,周珺向财经网产经分析指出,“全新大Panel基因检测产品配合其它和瑞液态活检基因检测产品使用,将会帮助实现用药检测、预后判断、耐药监测等肿瘤全病程的有效监测管理”。
肿瘤分为早期和晚期,目前市场上更为普遍的是针对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基因检测产品,但事实上,人类对抗肿瘤的历程中,早期防治是比晚期诊疗更重要的一个话题。“肿瘤在早期发现和晚期发现结果截然不同。以病人生命意义体验上来说,如果在晚期发现即使投入大量金钱进行治疗,仍可能是九死一生,而如果在早期发现,及时采取干预手段,可以争取更多时间,更大程度的提高治疗效果,节约治疗费用”,周珺谈到。
两年前,和瑞基因与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广州南方医院共同启动了PreCar项目,计划招募超过1万例肝癌高危人群建立随访监控队列、开展为期3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周珺在采访中透露道,“PreCar项目经历了平台建设、回顾建模及前瞻验证阶段,目前平台建设、回归建模都已完成,前瞻验证也已取到很好的结果,目前正在经历从前瞻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阶段,即将收官揭幕”。
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消化科主任陈嘉屿曾指出,晚期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2.9%,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加强肝癌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特别肝硬化是肝癌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每年大概有2%5%的肝硬化病人会发展成肝癌。”
对于该项目的意义,他谈到,基于预测模型将肝癌检出的时间比金标准确诊的时间提前了6~12个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早筛”。Precar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已于2019年,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上公布。“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先验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去摸索”,周珺表示,“但是,基于通过肝癌早诊项目建立的研究平台,和瑞基因还计划陆续推出若干个针对不同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研究项目,树立行业新标准。”
商业化落地刚刚起步
肿瘤早筛项目产业化进程即将揭幕,针对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全新大Panel已率先上市。和瑞基因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不同方向上的业务重心正在从实验室研究逐步过渡到商业化落地。同时,他们的商业化生态构建也更近一步,从服务临床机构走向了探索与上下游多方协同配合、考虑市场可及性的新阶段。
大Panel由于涵盖的基因数多,检测的各种突变类型丰富,能帮助患者筛选出更多药物作用靶点,从而指导靶向治疗,在业内专家看来,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可以提升患者的靶药选择效率,从而提升生存长度、生存质量,同时也能够节省大部分由于盲试靶向药带来的经济开销。
但是,伴随其中的是,有声音提出,目前靶向药免疫治疗产品可选择范围尚小,大Panel检测可发挥的价值似乎还很有限。在周珺看来,“国内的肿瘤靶向药物研发上市热潮才刚刚开始,创新药物企业数量持续增多,大量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已上市药物的适应症也在不断扩展。不仅如此,药物联合治疗的趋势增加了患者获得药物治疗的场景,而国家医保政策改革持续深化,“腾笼换鸟”为创新药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患者参加全球临床的机会也在不断增长,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发生剧烈变化和发展。”医药市场的广阔前景,也给了基因检测产品更宽广的应用市场和平台。
而在周珺看来,诊断企业并非“被动”等待新药研发,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相辅相成”相互助推的关系,“目前药企与诊断企业的一些交融、合作、共同做研发的趋势越发明显,就公司自己的经验而言,公司已经逐步同许多国际药企和本土的创新药企一起,深入地参与到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临床入组乃至上市后的推广的过程”,他举例说道,“在药物靶向分子机制研究,筛选细分患者群体,加速入组,提高药物临床研究成功率方面,诊断企业已经开始有所作为。”
但事实上,无论创新药品亦或诊断产品,产品可及性始终是产品研发上市到实际落地推广之间不可回避和逾越的问题。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基因检测临床服务发展尚在早期,还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定价逻辑。周珺曾坦言,行业发展也有一些瓶颈需要克服,扩大检测基因数量必然会增加检测的成本,检测项目的费用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发展,特别是肿瘤早筛领域,由于不是患病人群,支付意愿相对有限,需要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技术性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上海自贸区基金医疗健康事业部项目总监陈晓艳曾经提出,政策正鼓励筛查进医保,但关键在于医保能接受多高的价格,特别是早筛产品,前期的研发费用特别高,几万人的临床入组可能需要数亿元的投入。而这些费用肯定会加到产品的售价上,价格下不来,能不能进医保就成了问题。
在此次采访中,周珺提出了他的看法和解决的设想。他认为,一方面,从业企业要通过真正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来控制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和人群扩大,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长远来看,基因检测的成本还会进一步压缩。国内某基因检测企业负责人也曾谈到,未来基因检测中,纯检测技术成本会逐渐下降,决定产品价格的另一因素,企业运营成本会占据更大比例。
而在更多支付方参与,从而降低患者支付比例的问题上,周珺谈到,项目要进医保,会对整个行业有更高的要求,也要将产品形式纳入考虑,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可能会率先实现突破,但是,目前来看,要想大范围实现医保准入尚需时日。但是,和瑞基因已经在对接商业保险方面开始了探索,甚至在诊断企业、药企及商保公司三方尝试共同合作,以之前上市的全新大Panel产品为例,“例如患者根据和瑞基因检测结果使用涵盖5大瘤种的超20种靶向药物,后续如果药物无效出现进展,患者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
资本热 行业体系初建
和瑞基因在肿瘤全病程诊断领域较早入局,目前已经走在了行业较前的位置,多个产品进入瓜熟待落的阶段,而基因检测行业浪潮正在近两年间席卷而来。2020年上半年,包括泛生子、诺辉健康等多家肿瘤基因检测的公司频频传出上市、融资的消息,资本热度持续高涨。而和瑞基因早在2017年已经一次性获得了8亿元的资金支持。
2017年,和瑞基因母公司贝瑞基因登陆A股上市,当年公司自上市公司主体内部剥离出来,并一次性获得了君联资本、博裕投资、启明创投、宏瓴资本等战略投资人8亿元增资,这是当年国内肿瘤基因检测领域最大的单笔投资。
“公司是‘非典型的创业公司,正因为在最初阶段就拿到8亿元的资金支持,公司在做癌症早筛的起步阶段,可以有机会选择了初期需要高投入支撑的道路:构建完整的底层通用技术平台,完成最关键的前瞻验证环节”,周珺感慨道,“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如果一旦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将只能推到重来,时间和资金成本都将承担不起,所以我们的思路是在初期尽可能保障技术路线的可靠性,现在项目已经走到了产业化阶段,即将看到成果。”
在周珺看来,一般行业的发展曲线都是波动的,行业第一波热潮已经过去,在行业泡沫散去之后,以往资本投资广撒网抢占赛道的模式也将结束,而随着头部企业建立起来行业规范化的体系,有能力有品牌的企业将更受资本青睐。
目前行业内纷繁热闹,但是集中度提高,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扩大将是必然趋势,资本势必会向头部企业集中,然而国内癌症检测市场空间广阔,相较于一家独大的“寡头”模式,周珺判断“5-10家企业共同建立行业准则,数家企业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将更有可能实现。“生物技术行业存在‘低门槛高壁垒的特点,尤其在中晚期癌症检测领域,目前行业竞争的确非常激烈,但是后续临床产品如何进行临床医生教育,监管体系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如此,行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尽管初期各家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但未来只有实现产品的推陈出新不断迭代,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周珺谈到。
有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仅有6.4%的癌症患者和被建议进行癌症基因分型检测的癌症患者采用癌症伴随诊断检测,而国外成熟市场的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0%以上,有分析指出,未来随着药物可及性上升以及渗透率不断提高,国内肿瘤基因检测的伴随诊断市场预计将从2019年的3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45亿美元。
在采访的最后,周珺对财经网产经说道,事实上,还有很多临床需求未被满足,亟待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基因检测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未来行业将从热闹但无序的状态,逐渐过渡形成行业规则和秩序,迈入健康有序的快车道。肿瘤全病程的基因检测势必是未来的行业热点,肿瘤早筛还在起步阶段,但针对中晚期的检测业务是否已经做完?现在大家所做的还只是冰山一角,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