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中公教育被曝陷入困境。
过去的2021年,在A股市场,中公教育以全年累计下跌77.63%的跌幅“荣登”两市首位。
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累计亏损达到8.9亿元,作为中公教育核心收入来源的公务员序列第三季度收入更是同比下降70.18%至8.27亿元,与去年同期差距达到23.5亿元。
要知道在2020年同期,中公教育实现了营收大增83.65%,净利润暴涨233.58%。仅隔一年,中公教育就在业绩上大变脸,着实让人怀疑。
断崖式下跌引发了业内对其商业模式的一轮讨论,实际上,这种危机仍在持续。股东和机构们的纷纷减持,散户们希望抄底却陷入另类亏损境地。
今年2月15日,中公教育发布《关于立案调查事项进展暨风险提示的公告》,公告显示:公司被立案调查,截至公告披露日,中国证监会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尚未收到中国证监会就立案事项的结论性意见或决定。律师表示,投资者可先登记索赔,待证监会查明违法事实并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投资者便可以开始索赔。
一边是面对投资者的索赔,一边是要给消费者的退款。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平台以及多家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中公教育的相关投诉超过了上千例。中公教育“退费难”的投诉频现,也让这家公司的口碑和品牌付出惨重的代价。
2021年11月4日,南京的季女士通过中公教育平台购买了考前集训营,缴纳全款5300元。原本2021年11月9日开始上课,因中公教育无故推迟,之后上课的时间与季女士发生冲突,于是她选择退款,对接老师承诺45个工作日内退款,可等到了春节前夕,季女士才拿到退款。
类似季女士的情况的很多,大多准备报考公务员考试的都和季女士一样,是在校学生。超过45个工作日拿到退款,对于她们来讲,无疑增加了很多生活上的压力。
2月18日晚,工信部发出2022年第一批侵害用户权益的APP通报。通报显示,尚有107款APP未完成整改,中公教育APP赫然在列。
商业模式遭考验
回顾中公教育的历史,成立于2009年的中公教育,核心业务就对准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师等公职类招录考试培训。
2018年,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登陆A股后,立刻成为公考培训第一股。
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公考培训人次接近110万,综合考试人数与参培率后可以发现,约有小一半的参培学员都报名了中公。再往前,据第三方机构Frost&Sullivan统计,2019年中公教育在公考行业的市占率已达到33%,是第二名华图教育的两倍以上。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公教育的公务员培训包括普通班和协议班两种模式,普通班“一手交钱、一手上课”,业务较为简单。而真正让中公教育在公考培训赛道上脱颖而出的却是协议班。
所谓的协议班是指公考类培训在报名时以“不过退费”为前提,先行缴纳报名费用,待考试成绩公布后,若考生未通过考试,则根据签订协议的不同,有的可100%全额退款,有的则扣除部分学杂费后退还。
南京的季女士告诉记者,她报的就是这种协议班,也是“保分班”,如果不过线,会退80%的款。
这种“不过退费”的培训模式吸引了大量考生,也正因为如此,协议班的价格十分昂贵,价位通常在上万元不等。
据悉,中公教育让这一模式持续运作的方式有二:一是课程品类的多样化,财报称其提供超过100个品类的综合职业就业培训服务。如果学员在一门考试中不通过,中公教育会劝说他转学其他考试课程,很多学员在考试失利后,也的确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这在中公教育内部被称为“二转”乃至“三转”“四转”,各分校负责人也有课程转化的指标考核。
有媒体揭露,通过协议班,中公教育建立起了高达百亿的资金盘,学生学费收进公办教育再存入资金池,前后差不多10个月,这中间的时间差价成为中公教育的重要盈利来源。
除此之外,投资地产的行为也让中公教育遭到质疑。
据了解,2020年11月,中公教育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60亿元,其中42亿元募资额用于怀柔学习基地建设项目。这是中公教育上市以来,首次定增募集资金计划。
到了2021年5月28日,中公教育调整定增方案,将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的资金总额,由不超过59.9亿元调减为不超过39亿元,融资额缩水近20亿元。其中27.37亿用于怀柔学习基地建设。
中公教育的大额定增引发证监会问询:作为一家以职业培训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斥巨资在北京怀柔集中购买大面积房屋开展培训服务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是否存在变相用于房地产开发的情形,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有关加强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精神和证监会再融资涉房审核要求的情形?
对此,中公教育早前回应称,公司早期的封闭班以租赁酒店场地授课为主,然而以租赁场地为主的封闭班存在场地面积受限、不稳定、硬件软件设施受限、成本高、公司管控力弱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公司整体产品升级战略,使学员的学习环境、学习效果受限于租赁的场地。
中公教育还指出,相比租赁房产,自建房产的财务成本更低,“公司出具不会将募投项目购置的房产用于对外出售的承诺,该等承诺具有可执行性。”
2021年6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了中公教育本次的发行申请。但两个月后,这项定增又因中介机构被调查而中止。
业内分析指出,繁重的地产项目、“赔本赚吆喝”的理享学,以及居高不下的协议班占比,种种次生问题迫使中公教育不得不重新梳理商业模式。
目前国内对教培机构资金的使用和期限错配缺乏必要的监管,随着K12等校外培训机构被整顿,公考培训或将被纳入资金监管,届时中公教育的商业模式将遭受考验。
自今年1月1日起,中公教育下架了所有不过全退的产品,协议班至少要收取三四千元的学费。
中公教育或许将从过去几年相对激进的扩张模式,转向“过冬”的收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