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中信证券宏观:限产的宏观背景是今年工业增速偏高 回归常态后有望缓解限产压力

2021-09-26 12:19:12来源:金融界网

来源:金融界网

作者:程强|崔嵘|玛西高娃|蔡尚佑|王希明

能耗双控指的是,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两个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总量。能源消费强度一般用万元GDP能耗来代表,即某地区能耗/某地区GDP。能源消费总量包括:1)一次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和一次电力(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的消费;2)二次能源:洗煤、焦煤、煤气、火电、热力、成品油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重复计算,如煤电企业的能源消耗=能源投入量(动力煤)-能源产出量(电力)。能源消费量的单位是标准煤,标准煤并不是一个煤的品种,而是热值单位,代表7000大卡的发热量。因此无论是原煤、原油、天然气还是电力等能源,都可以通过发热量折算成标准煤这个统一单位。单位GDP能耗计算中,GDP使用不变价计算。

能源消费总量=加工转换投入 -加工转换产出+终端消费量+损失量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 万元)=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GDP(万元)

我国从2006年开始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2011年开始实施能耗双控考核。我国在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在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的同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在全国能耗指标制定后,相关部门会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各地区、主要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并对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在“十三五”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低于50亿吨标准煤的目标。其中能源消耗强度为约束性指标,能源消费总量为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更弱)。2019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15年降低了13.2%,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单位GDP能耗仅降低了0.1%。

能耗强度的重要性高于能耗总量。能源双控政策包括总量和强度两个指标,不过在实际执行中,强度的重要性高于总量。“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在2021年8月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的通知》中,也是只要求能耗强度一级预警(不降反升)的地区2021年暂停“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对于能耗总量一级预警的地区没有明确提出惩罚措施。在国家发改委9月公布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中也提出,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适当增加管理弹性,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国家下达激励目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能源消费总量在五年规划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

推进碳中和为什么主要考核能源消费而非碳排放?一是因为根据联合国2014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碳排放85.5%来自于能源活动,控制住能源消费基本上就可以控制住碳排放。二是因为目前碳排放的统计也主要基于能源消耗量,但是程序更加复杂繁琐,统计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统计误差相对较大。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还曾表示“我国2005年当年及其后至今的年度碳排放总量有若干种口径,均来自学术机构和国际合作项目,但似乎找不到官方权威数据”[1]。三是我国从2006年起便开始能源消耗统计工作,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基础数据较好,2017年起国家发改委还推动建立了全国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2020年已经基本实现全国接入,数据每日上传。

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有什么区别?能源消费量包含化石能源消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水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其中只有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碳排放,非化石能源消费不产生碳排放。碳排放的主要部分是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工业过程排放,不过也有部分来自于非化石能源(如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石灰石分解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农业(畜类、禽类排放)。此外,不同能源种类的单位热值碳排放是不同的,产生相同的热量,煤炭的碳排放大概是天然气的2倍。例如,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碳排放约为1.6吨,而1吨标准煤的褐煤碳排放约为3.0吨。

电力、钢铁、水泥三大行业占全国能耗60%,可拟合高频能耗数据

国家统计局按季度频率公布全国能耗强度数据,国家发改委按季度频率公布各省能耗红绿灯,更新频率都较低且时间有一定滞后。单位GDP能耗可以在Wind上查询到1980年以来的全国年度数据、2013年以来的全国季度数据,以及2006年以来的各省级行政区年度数据,频率相对较低。但是2020年以来单位GDP能耗的季度数据并非每个季度都公布,如2020年只公布了全年的能耗数据,没有一、二、三季度的单季数据,2021年也只公布了一季度的数据,至今没有公布二季度的数据。国家发改委自今年一季度开始公布“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至今已公布两期,时间分别为2021年6月3日(2021年一季度)和2021年8月17日(2021年二季度),时间也滞后较多。而且国家发改委的能耗双控晴雨表只会公布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三级预警档位,不会公布具体的数值。

电力消耗、钢铁能耗、水泥能耗三项应占全国能耗的60%以上,且有月度的、分省市的高频数据公布,可以用于拟合能耗强度指标。202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75110亿千瓦时,按照302克标煤/千瓦时的平均发电煤耗计算,我国全社会用电折合能耗22.65亿吨标准煤,约占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45%。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10.5亿吨,若按838千克标准煤/吨钢的能耗计算,粗钢生产总能耗约为8.8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8%。2020年我国水泥产量23.77亿吨,若按128千克标煤/吨水泥的能耗计算,水泥生产总能耗约为3.08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总能耗的6%。电力消耗、钢铁能耗和水泥能耗简单加和后占全国能耗的69%,但是考虑到钢铁生产中也会使用一定的电力(钢铁和水泥生产中的主要能源是煤炭,但也会使用一定的电力,如电炉炼钢等,但占比较小),有一定的重复计算。但是即使扣除掉一定的重复计算,电力消耗、钢铁能耗、水泥能耗这三项占全国能耗的60%以上也是一个比较稳妥的估计。

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回溯了2008年以来的全国能耗强度,发现拟合值能够较好地跟踪能耗强度变化情况。我们根据2008年以来的全社会用电量、粗钢产量、水泥产量和对应的单位产量能耗,计算出三项能耗的同比变化。然后以这三项能耗的同比变化作为全国能耗同比的代理变量,进而测算能耗强度同比,发现测算值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实际值趋势较为一致,误差平均值在1.7个百分点左右,最大误差2.9个百分点,最小误差0.1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拟合能耗变化,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之外,提供一个月度高频能耗数据跟踪方法。

同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测算了今年一、二季度各省市的能耗强度,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能耗红绿灯档位较为相似。今年的限产和限电政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部分原因就是各省的能耗强度考核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省份在限产限电方面的压力更大。因此如果能够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红绿灯档位前,对于各省能耗情况进行初步估计,将有利于我们判断未来的各省市限产情况。我们采用上面构建的方法对于今年各省市的能耗强度情况进行了估计,发现通过我们估计方法给出的红绿灯档位与国家发改委实际公布的档位较为相似。

今年电力、钢铁、水泥全面高增长,上半年能耗强度或未达目标

今年上半年的工业生产比以往年度偏强,用电量增长了16.2%、粗钢增长了11.8%、水泥增长了14.1%,而GDP增长12.7%,可能确实存在能耗指标完成不佳的情况。201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GDP增速多数时间高于全社会用电量、粗钢产量和水泥产量增速。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第二产业增速开始放缓,第三产业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第二产业的电力、钢铁、水泥需求量更大,第三产业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我国电力、钢铁、水泥的增速多数时期慢于GDP的增速。但是今年上半年,用电量增长了16.2%、粗钢增长了11.8%、水泥增长了14.1%,而GDP增长12.7%。用电量和水泥增速都快于GDP,粗钢增速虽不及GDP但也较为接近。尤其是占全国能耗45%左右的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2%,比GDP增速快了3.5个百分点,可能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全国总能耗增长较快,而且是相对于GDP增长较快。

如果用我们上文构建的方法测算能耗强度,则今年上半年能耗强度同比约为-2.0%,比一季度少减了0.6个百分点,说明二季度能耗控制弱于一季度,且上半年全国能耗强度可能没有达到两会目标。用全社会用电量、粗钢产量和水泥产量测算,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全国能耗总量分别增长15.2%和10.4%(考虑了生产效率带来的能耗效率提升),GDP实际增长18.3%和12.7%,能耗强度同比分别为-2.6%和-2.0%。国家统计局在今年4月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曾公布,2021年一季度全国能耗强度同比-3.1%,与我们的测算值(-2.6%)较为接近。从趋势上看,今年上半年的能耗强度比一季度少减了0.6个百分点,说明二季度的能耗控制效果弱于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在7月召开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没有公布官方的能耗强度数据,但如果官方能耗强度变化幅度与我们测算值的变化幅度相近,那么上半年的能耗强度同比可能没有达到今年全国两会设置的能耗强度目标(同比下降3%)。

这可以从侧面帮助我们理解今年限产限电政策为何如此严格:一方面是政策本身对于能耗控制更为重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今年上半年的工业生产确实很强,导致能耗增速较高。今年是我国宣布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的首个完整日历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政策从上至下都非常重视碳减排和能耗控制工作。如果今年上半年的能耗控制情况确实不如人意,那么部分限产限电政策可能也是政策的被动应对措施。

长期看,工业增速回归常态将自然缓解能耗压力

从长期的经济规律看,未来我国第三产业的GDP增速大概率是快于第二产业的,这就意味着今年的工业高增导致的能耗高增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从2013年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最快的时期已经开始过去,经济进入新常态,第三产业的GDP增速一直快于第二产业。直到2021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一季度第二产业GDP累计同比增长24.4%,高于第三产业的15.6%;今年上半年第二产业GDP累计同比增长14.8%,继续高于第三产业的11.8%。但是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规律来看,当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今年工业高速增长的情况从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能耗的高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能耗较低的第三产业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后,就将带动整体的GDP增速快于能耗增速,推动能耗强度的下降。

即使能耗双控目标不发生大的调整,等到工业异常高增长的时间段过去后,能耗指标也将更加宽裕,限产限电行为可能会自然减少。“十四五”规划设定目标2025年能耗强度要比2020年累计下降13.5%,平均每年下降2.7%。今年全国两会设置的目标是2021年比2020年能耗强度下降3%,基本按照“十四五”规划的平均值制定。我们认为能耗双控目标从整体上发生大幅度调整的概率相对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目前多地限产限电的政策会一直持续。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今年很多地方的限产限电政策是在工业较为异常高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等到经济回归常态后,企业和居民对于能源的需求将自然回落,可能无须政府行政性限产限电,只依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完成能耗双控目标。

从短期来看,我们认为9月中下旬是三季度末的考核试点,可能是限产限电政策的一个小高潮,不排除10月后出现边际放松。目前,国家发改委主要按照季度考核地方政府的能耗双控成果,之前分别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晴雨表和2021年二季度晴雨表。9月中旬以来,各地限产限电政策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加,我们认为这可能和季末的考核时点存在一定关系。10月将进入新的一个季度,地方政府或将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可以调节工业生产。行政性限产限电措施有可能会边际减少。我们通过查询上市公司的公告也可以发现,很多因为政府限制而停产的公司给出的指引都是停产至9月30日,这或许可以作为一个侧面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