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9月15日电 题:《盘和林:自动驾驶要走上正轨,还要补哪些课?》
作者 盘和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近年,智能网联汽车是市场和资本的“香饽饽”,随着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地,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的不断提升,自动驾驶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在这一片热捧中,却迎头一盆冷水,蔚来的车祸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冷静地审视自动驾驶的未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随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在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脱轨”的自动驾驶该回归正轨了。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三联屏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跨视觉自动驾驶等一系列新兴技术产品的出现,让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与5G网络、智能算法、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智能汽车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更是一个能实时更新且“产量丰硕”的移动数据库。
其实,现在的汽车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重要的数据节点。
根据相关调研,一台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可以收集10TB数据,且收集的数据不仅仅包含驾驶员言语、行为等车内信息,而且还可以采集、测绘路面信息,堪称活地图。比如,特斯拉,其路面信息采集之精细,可以精确到路面上的小水坑。但是,这样的数据收集、处理、传输、使用、反馈过程每天都在重复,甚至是在驾驶人、乘车人、路人未知情的情况下。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销量为303.2万辆,同比增长107%,渗透率保持在15%左右。预计到2025年,中国L2、L3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占全部汽车销量的50%。
如此庞大的汽车拥有量,配合数字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说,道路上的任何一个“毛细血管”都将被透明化记录。这其中,除了客观的道路场景以外,还包含了大量的个人隐私。在这种态势下,大规模、过度和重叠的数据收集让汽车数据安全管理变得迫在眉睫。
信息保护不意味着拒绝信息共享
大量的数据需要得到保护,但需要指出的是,信息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信息共享,共享依旧是数字经济时代让数据发挥价值的根本前提。
无论是《意见》,还是《规定》,本身并不是为了限制数据共享和使用,而是建立数据收集使用过程中的规则,让数据以合理、合法的路径,在合适、有限的领域内,发挥数据经济社会价值,让数据风险可评估、可监测、可防控。
那么,如何在做好数据保护的前提下促进数据信息共享,笔者认为可以走一条特殊的数据确权道路,即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欧盟曾经在2018年进行了一次投票,指出“自动驾驶汽车产生的数据是自动生成的,本质不具有创造性,因而不适用于版权保护和数据库权利。”
笔者并不认同这种做法,消费者是数据的提供者,而且这些数据与消费者的隐私等紧密相关,那么在信息时代,数据既然已被视作生产要素,那么就应当具有资产属性。我们应当将所有权交给消费者,明确个人信息的信息所有权,一切信息获取、共享均需消费者的授权,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合理合法的使用。这一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也同样指出,用户的隐私数据所属权归车主所有,相关企业在与消费者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可以采集和利用隐私数据提供相关服务。
同时,所有权对应的就是处置权,这一点在法律层面所有权所包含的四个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也就是处置)中就有所体现。消费者的数据由消费者做主。消费者有权处置信息,就是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的数据是否提供给平台,是否同意进一步挖掘,而且可以随时监督数据使用和共享范围,也可以必要时取回数据。只有当消费者有权处置自己的信息,被赋予的数据所有权才有意义。
当前出行平台可能获取包含个人工作、家庭、生活等信息,出现了信息泄露问题,事实上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信息保护墙,导致信息所有者权益受损,且投诉无门,成为待宰的羔羊,更严重的是,有些数据还会涉及机密。因此,通过法律明确信息所有权,规范平台数据使用,对数据来源、用途、追踪监控,是信息所有者可以对个人信息确权、授权、保权的重要前提。
而使用权交给平台和车企则是数据资源共享的前提,这种做法类似农村的土地流转,虽然土地是集体所有,每家每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可以在一定范围流转和规模化运用,提高生产效率。
汽车数据也是如此,大量的数据是智能驾驶科技迭代的基础。所以,不必因噎废食,而是要在基于所有权的信息保护之上,进行数据脱敏和使用权的分离,促进数据信息的流转。
攻破自动驾驶应用场景难点,将是产业发展方向
虽然离真正的商用、普及,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自动驾驶已经从技术研究阶段逐渐过渡到实践阶段,相关产业链也正在逐渐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
以车辆感知为例,通过感知系统可以识别地理位置、周边环境、车况,保证自动驾驶的安全,高精度的定位模块至关重要。同时,感知系统的零件,比如激光雷达、毫米雷达等,也都将形成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眼下,自动驾驶技术上并不能完全达到无人驾驶。根据自动驾驶的明确分级,目前主要的L2和L3仍然是特定场景下的自动辅助驾驶,对于场景的依赖性很高。因此,攻破自动驾驶不同应用场景难点,并逐步实现商业化,将是未来产业精细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虽然无法做到无人驾驶,但可以更好地辅助人们驾驶,比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与车主进行反馈和互动,进一步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除此之外,自动驾驶有着庞大的产业链体系,根据光大证券的信息,自动驾驶产业链涉及从激光感知、视觉感知到通讯设备、传输系统、再到芯片模块、决策系统、高精导图、执行系统、机械交互等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细分领域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产业链,为自动驾驶提供了更多的商业化机遇,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价值创造空间。
自动驾驶需更加透明、安全、可靠
任何科技的发展进步都是以让人们生活更安全更美好为目标,安全同样是自动驾驶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要想让自动驾驶走上正轨, 必须让其变得更加透明,安全、可靠。
首先,由于专业技术门槛等限制,消费者在该领域通常处于信息弱势方,车企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避免虚假宣传,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自动驾驶的宣传要回归技术水平本身。对于自动驾驶级别,是自动驾驶还是辅助驾驶等关键概念,车企要界定清楚,不要打擦边球,以免因为概念模糊,最终会让消费者付出惨痛的代价。
最后,不论是信息还是技术,当前的自动驾驶都缺乏权威的参数规范,更有软件商不经审批增加汽车自动驾驶功能。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不负责的行为,也是对产品和品牌的不负责,不可靠的产品终究会损害企业自身品牌。
在数字经济的时代,汽车网联和自动驾驶将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若想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信息安全是底线,信息共享是关键,信息、技术的透明、安全、可靠是根本。(中新经纬APP)
盘和林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