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安徽营商环境排行:合肥为全国第二十五位,芜湖黄山马鞍山宣城进入百强

2020-12-30 18:19:17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安徽哪个城市营商环境最好?

根据2020年12月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全国地级和地级市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合肥营商环境得分为全国第二十五位,排名安徽省第一。

除了合肥外,安徽还有芜湖、黄山、马鞍山、宣城也进入全国百强,分别位居全国城市营商环境第五十五位、第八十三位、第九十一位、第九十二位,同时位于安徽省的第二到第五名。另外,安徽六安、安庆、池州、蚌埠、阜阳,进入全国营商环境前150强,滁州、铜陵、淮北、淮南进入全国前200强。

该报告,使用了软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商务成本、市场容量六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有五十多个,涵盖了世行和其他权威测评的重要指标,涉及投资吸引力、企业全生命周期和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指标。数据来源于文案的各类统计数据,以及包括启信宝等大数据公司提供的在线营商环境数字。

合肥营商环境为全国第二十五位

根据上述报告,合肥2020年营商环境得分为全国第二十五位,是安徽唯一进入全国前三十名的城市。

合肥营商环境排名在全国靠前,与多项指标在全国表现突出有关,其中包容普惠创新、知识产权创造等最为突出。

在包容普惠创新方面,作为全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在科技研发等方面表现在全国靠前。比如合肥的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超过了3%,为全国第八位。在研发投入支出额方面,合肥在全国第十六位,约为300亿元左右。另外合肥每千人大学生数量在全国第十七位。

因为合肥的科技研发实力强,合肥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得分比较高。2019年合肥有效发明专利数为全国第十四位,每万人的发明专利数为全国第十一位。

另外合肥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全国也比较靠前。比如2019年底合肥每千人市场主体数为120个左右,位居全国第二十五位。合肥每千人创办的企业数在50多个左右,为全国第十七位。2019年合肥的市场主体数增速为30%以上,位居全国第二十九位;各类公司数同比增速为35%左右,位居全国第八位。

另外合肥在基础设施等很多指标方面表现领先。比如公路货运量为全国前十五名,2019年运营长度为全国第十二位。

合肥的经济总量有望在2020年接近1万亿元,市场主体数已经突破100万户,但是常住人口距离1000万还有距离,一般预算收入还没达到1000亿元。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首要目标仍是做大经济总量、聚集人口、促进创业创新,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

芜湖黄山马鞍山宣城进入百强

除了合肥,安徽还有很多城市营商环境得分比较高。

比如2020年芜湖、黄山、马鞍山、宣城均为全国前100强,其中芜湖为前六十强,得分为第五十五名。另外六安、安庆、池州、蚌埠、阜阳的营商环境得分分别为全国第一百零七位、第一百三十九位、第一百四十位、第一百四十一位、第一百四十三位。阜阳、滁州、铜陵、淮北、淮南的营商环境得分都在全国前两百强。

安徽各个城市营商环境呈现一个特征,即距离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越近,则营商环境越好。比如芜湖距离南京最近,不到100公里,马鞍山距离南京只有40多公里,两地均是属于南京都市圈内的安徽城市。黄山距离杭州近,不到200公里。宣城距离南京和杭州分别都只有100多公里。

上述城市发展有独特的路径,最明显的就是科技创新力度大。

比如2019年芜湖、马鞍山、蚌埠的经济总量分别为3618.26亿元、2111亿元、2057.2亿元,分别为全国第六十三位、第一百三十位、第一百三十五位,但是在科技研发投入额上,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十五位、第八十一位、第八十六位。2019年上述三个城市有效发明专利授权分别为全国第二十八位、第四十五位、第七十五位。从科技研发投入强度看,芜湖、马鞍山、蚌埠分别达到3%、2.6%、2.8%左右,分别位居全国第十二位、第三十六位、第二十位。

另外,安徽也有多个城市走了相同的创新之路。比如滁州、铜陵的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2.4%、2%左右,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十位、第七十七位。

这些城市在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和科技投入方面的排名,远远高出了其经济总量排名。可见这些城市营商环境在全国和安徽排名靠前,与知识产权创造、科技创新的指标表现优秀有关。

安徽很多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也很高。比如芜湖2019年的市场主体增速达到了42%以上,为全国第五名。阜阳2019年公司数量(企业数)同比增速为29.9%,位居全国第二十三名。另外黄山营商环境在全国靠前,与生态环境好有关。比如其建成区绿化率为47%以上,为全国第十位。

总体而言,安徽经济最近几年发展快,与各个城市加大科技力度,实现弯道超车有关。目前沪杭G60科教走廊,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科技走廊,考虑到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合肥的科技力量强,以及安徽的芜湖、马鞍山科技研发力度大,未来有必要在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分别建立沿长江的沪宁合科技发展带,以及沪蓉(上海到成都)科技走廊。(微信:41710266 邮箱:[email protected]

(作者:定军,宋兴国 编辑:耿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