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严监管态势仍在持续深化,据北京商报记者12月7日不完全统计,今年11月,各地银保监局本级以及银保监分局本级针对银行业共开出271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超过8800万元。涉嫌违法发放贷款、内控管理不到位、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仍是处罚“重灾区”。在分析人士看来,罚单频发暴露出银行业机构内控机制存在缺陷,银行应在源头预防,完善内部合规制度,强化内部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培养,把控贷前风险自查自纠,建立起完善的贷中监测机制。
11月银行业“吃”超8800万元罚单
临近年末,金融强监管高压态势丝毫不减,北京商报记者根据银保监会官网发布的信息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11月(以处罚公示日期为准)各地银保监局本级以及银保监分局本级共对银行业开具罚单合计271张,累计处罚金额高达8861.54万元,被罚对象覆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村镇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
细化来看,11月当月,银保监会机关并未向银行业开具罚单,银保监局本级共开具了84张行政处罚信息,合计罚没金额为2473.52万元。银保监分局本级共开具了187张行政处罚信息,合计罚没金额为6388.02万元。
从发布罚单的主体上来看,监管检查的纵深度并不止于银行层面,“双罚制”已成常态。11月的罚单中,共有113张罚单针对个人,累计罚款金额达466万元,34张个人罚单金额为5万元,11张个人罚单金额为10万元,2张个人罚单金额为50万元。
另有105人被警告,5人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终身,有3人被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取消年限由小递增,分别为2年、3年、10年。
可以看到,随着“双罚制”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严监管仍将延续。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近期银保监会就“原油宝”产品风险事件依法开展调查工作,并对中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合计罚款5050万元。可以预见,12月银行业的罚单将会进一步延续强监管态势,同时一些处罚案件隐藏的风险也在进一步暴露当中。
信贷业务违规乱象“无所遁形”
利益输送、违法违规展业、办理虚假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内控管理不到位……11月的罚单,基本涵盖了银行业市场乱象和存在问题的主要类别,在众多违法违规事实中,贷款业务依旧是其中的一个“重灾区”。
11月,单笔处罚金额最高的为交通银行温州分行,处罚金额为2820万元,该分行主要违规问题就涉及贷款业务,具体为“内控管理严重缺失,客户经理利用职务便利办理虚假抵押贷款”。
从上述被罚的原因来看,足以见得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豁口,王红英认为,目前在政策层面多要求银行对实体经济给予更多的服务,个别银行会打着政策的幌子,绕过监管给企业违规发放贷款,去创造更多的收益,这在个别银行的信贷业务当中表现较为突出。
在贷款违规业务中,又以变相为楼市“输血”较为典型,百万元级别罚单中,恒生银行存在“2019年3月,该行未采取有效措施对某笔个人消费贷款资金使用进行监控,个人消费贷款用于购房”等问题。同样,贵阳农商行也存在“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支付土地征收款、违规向房地产企业融资”等问题。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从银行角度来讲,屡屡违规也说明银行急功近利寻找盈利空间,而房地产领域投资收益的回报率比较高,潜在的增值机会比较大,不管从哪个环节进入,都和收益有关系,也说明银行没有遵守一些当前的调控政策。
严把贷前风险自查自纠环节
2020年,在延续去年银行业严监管的总基调上,监管层对金融整治的力度丝毫不减,巨额罚单频出也暴露了银行金融风控短板的缺失。近日银保监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如何在银保监会系统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研讨。会议要求,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决整治各种金融乱象,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监管机构编织的恢恢“法网”已经铺开,严监管下,银行应如何“补短板”“控风险”?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罚单频发暴露出银行业机构内控机制存在缺陷,内部审核环节有漏洞;同时,部分银行业从业人员合规意识不足,没有抵挡住外部诱惑甚至主动与外部勾结,存在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银行应在源头预防,完善内部合规制度,强化内部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培养,把控贷前风险自查自纠,加大内部巡检,定期抽查贷款业务,建立起完善的贷中监测机制。
王红英进一步指出,目前实体经济的部分行业的确出现了一些风险,一些相对比较大的企业也出现了一些违约情况。在这个背景下银行要去调整信贷结构,包括业务规模,扶持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新经济、高科技、大消费、智能制造等行业。对于消费贷业务,在严控风险的范围之内进行多批次、多规模的发放。从贷前贷中贷后对企业和所处行业进行风险预判,在一些企业不太符合信贷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手段进行帮扶。
北京商报记者孟凡霞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