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3月6日电 如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寻找隐含的信息密码?今年股市将怎么走?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发布研报指出,政府工作报告透露6个隐含信号。
隐含信号1:GDP增速目标设为5.5%左右,经济预期是悲观还是乐观?
此次GDP增速目标设为5.5%左右,表明决策层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这个速度的,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有较强的信心,对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与2021年下半年相比更加乐观,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前景是要好于此前的两年的。从潜在增速考虑,我国在疫情前的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6%以上,即使疫情对潜在增速有一定影响,但不应当实际上导致潜在增速呈现快速下行,经济本身对应的潜在增速中枢变动不大。2022年,疫情影响大概率逐步消退,房地产政策和“双碳”政策纠偏,基建投资发力和消费复苏将接力出口,推动经济继续增长。这应当是将目标设定在5.5%的重要原因。
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显示了决策层对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能的乐观,也体现了决策层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
隐含信号2:为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今年稳增长政策工具箱最大亮点?
2022年宽财政的力度极大,可动用的财力相当于以前年度4%以上的赤字率水平。2021年稳增长是货币政策唱主角,“货币热财政冷”;2022年宽财政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角。
摒弃“土地财政”之后,中国重新找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破局之法。过去财政政策稳增长、扩大基建投资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管控不放松、“房住不炒”底线不改变的情况下,政府如何筹集资金扩大基建投资稳增长成为难解之局。中国的破局之法则是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从中央层面筹资,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控制了地方政府杠杆率的上升。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今年稳增长政策工具箱最大亮点,不仅因为宽财政力度极大,还因为中国找到了“土地财政”之外的中国特色的积极财政政策破局之法。
隐含信号3:席卷全球的高通胀和海外央行加息潮,中国央行还能继续降准降息吗?
2022年,货币政策稳增长将集中在宽信用层面,宽信用优于宽货币。一方面,随着经济复苏,各市场主体逐步回血,宽信用主体增多;加上房地产市场融资政策边际放松、财政支出强度上升,宽信用有抓手。另一方面,2022年央行货币宽松面临的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
在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美联储步入加息通道时,中国央行虽然将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增强汇率双向波动弹性,但也无法完全无视美联储加息的外溢效应,这是中国央行加息面临的外部掣肘。
从内部看,货币宽松也面临以下约束:
第一,当前资金利率和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降息的必要性下降。第二,房住不炒对货币政策的制约仍然存在。第三,原油价格高企下的中国通胀压力。
因此,2022年,央行继续主动型降息的可能性小。从宽信用的角度看,央行有降准的可能性。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降准可以提高货币乘数,有助于宽信用。未来央行有可能会被动型降息,即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了降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企业的融资利率的目标,带动LPR下行,央行降低政策利率对此作出确认。这种降息是被动型的、缓慢的、长期的,与央行主动型降息有本质区别。
隐含信号4:“房住不炒”基调未变,房地产今年是继续滑落,还是触底反弹?
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破局之法是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不再单纯依赖“土地财政”为扩大投资稳增长筹集资金,在2022年稳增长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房住不炒”原则依然能够坚持。
房地产市场在小幅负增长的情景假设下,对经济的拖累有限,也不会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达成。从房地产投资15万亿的体量考虑,-5%左右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应当对经济拖累将在0.5-0.6%,在基建的抵消下可以承受。
不过,2022年房地产市场政策有望较2021年的“三条红线”式超严监管边际放松。房地产因城施策的放松应当是大概率事件。中国高质量转型路径已经明确,不会重回“负债驱动繁荣的繁荣”、完全依靠刺激房地产和基建的老路,不过2022年适度修复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使之回到合理区间,是存在空间的,2022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反弹。
隐含信号5:“三驾马车”,谁是今年稳增长的主引擎?
随着全球疫情消退、海外供应链恢复,2022年出口增速将趋于下行,但不会快速断崖式下跌。
财政政策将真正走向积极,政府财政支出规模扩张,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大幅上行,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柱。
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边际放松,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反弹。
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和投资是政策长期鼓励的方向,将继续维持高增速。
预计全年疫情防控态势“前紧后松”,消费需求逐渐复苏,全年消费增速“前低后高”。
2022年出口对增长的带动作用大概率将逐步回落,上半年稳增长主要靠投资,下半年消费也大概率反弹。
隐含信号6: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是欧洲在应对债务危机时设立的,主要负责解决主权债务危机,协助解决欧元区国家经济困难。这一基金的设立,有利于协助解决我国的资本市场稳定问题。
股市方面,研报提到,A股开年以来先后经历了估值挤泡沫、美联储加息美债利率上升、经济悲观预期、流动性收紧预期等冲击,表现不尽如人意。但2022年中国经济较2021年四季度好转,企业业绩大概率好转,股市不应背离经济向上的大趋势,有望“前坏后好”。
研报提到,在板块上,在当前全球通胀高企、地缘政治动荡的形势下,全球市场避险情绪或将延续。在持有现金、增持黄金等消极避险方式下,投资人很可能会在地缘风险消退后承担避险资产回撤风险,实际上增大了投资风险。真正积极的避险策略应当是投资真正有长期价值的资产,比如符合“双碳”导向的新能源、储能技术等。(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