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道》第一期对话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聊聊顶级投资机构眼中的中国光伏产业机会。
国内光伏行业在当下或许迎来了近十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政策的加持、资本的关注、新鲜血液的注入,光伏产业繁荣井喷。
进入2021年,“碳中和”目标迎来落地首年,国内光伏产业的火热势头有望得到延续。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再度定调,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光伏产业大热的背后,资本正在成为重要的推手:一方面,A股市场给予光伏公司慷慨的估值,致使龙头企业股价屡创新高;另一方面,IDG资本、高瓴等重量级资本在2020年加码光伏产业,给予了行业发展信心。
然而,“疯狂”的行情之下,国内光伏行业也遭遇了挑战、陷入了争议:上游材料、辅材的价格上涨,卡住了下游组件企业的“脖子”,是否垂直一体化引发龙头企业深度思考;A股光伏公司股价持续上升、市值屡创新高,估值是否出现泡沫引发行业激烈讨论。
那么,顶级投资机构为何愿意押注光伏赛道?在下一代光伏电池技术、大尺寸产品等前沿领域,它们的选择是什么?《能说会道》第一期对话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聊聊顶级投资机构眼中的中国光伏产业机会。
IDG资本合伙人 俞信华
“这是一个五年内有四倍增量空间的行业”
高瓴资本百亿入股隆基股份,成为2020年国内光伏行业备受关注的一项大手笔投资。但在高瓴资本之前,IDG资本早已布局光伏赛道多年——2016年起,入股、增持电池龙头爱旭股份;2020年,投资光伏新贵高景太阳能。
作为IDG资本新能源和半导体领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俞信华很早笃定光伏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对于光伏这一行业,我有两个大判断。”俞信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第一,到2025年,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400GW至500GW,这是总量的上升;第二,光伏产业的技术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硅片会越来愈大、光电转换效率会持续提升。”
行业机构IHS Markit预计,2021年,全球光伏行业新增装机量为158GW,同比增长34%。这其中,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年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新增装机量预计可达55GW至65GW。
上述预测数据表明,2021年光伏行业仍然迎来高景气度。“202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为120GW,而今年我们以150GW的数据测算,整个行业未来五年的市场增量空间也有四倍。”俞信华对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这将是一个不需要补贴就能生存下去的行业。此外,美国得克萨斯州近期爆发的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会促使各国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快日程。”
回顾IDG资本的光伏投资案例,爱旭股份是“代表作”。
2019年9月份,国内光伏电池龙头企业爱旭股份借壳ST新梅登陆A股市场。IDG资本通过义乌奇光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爱旭股份31.08%的股份,成为仅次于创始人的第二大股东。当年9亿元的股权投资,在去年的股权股权增值幅度一度达到900%至百亿元市值。
“我觉得光伏产业各个环节都有机会,在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500GW的大环境之下,未来的光伏龙头的诞生将与一家公司管理层的眼界格局、行动力以及资源获取能力有着紧密关系。”俞信华认为。
谈及为何投资爱旭股份,俞信华表示,该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研发高管大多来自台积电、京瓷、中芯国际、三星等国际企业。爱旭股份打造了“联合研发”模式,联合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优秀科研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对光伏基础理论、电池工艺技术、制程设备技术等进行研究与创新。
“我看好专业化的光伏公司”
2020年下半年掀起的光伏产业链上游涨价现象,将垂直一体化模式的讨论推入了高潮。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使得组件企业需酌情考虑未来战略,从追求市占率到适度提高自身的垂直一体化。
但垂直一体化是否是光伏企业进阶的利器?业内争论不休。在俞信华看来,这一模式能否长久维持,需建立在一些前提条件之下。
“从投资效率的角度来看,只有每个环节做到最优,企业才有可能在垂直一体化市场领先,否则这在经济上不划算。”俞信华认为,一家光伏企业很难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而企业很难做到纯粹的垂直一体化。
事实上,自2019年起国内光伏产业大幅扩产之下,以龙头企业在内的隆基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都在硅片、电池、组件三个环节,进行了垂直一体化整合。同时,天合光能、通威股份等其他龙头企业通过对外合作、“结盟”,来实现产业链上的联合、补充。
但垂直一体化之下,“内卷”似乎成为一个不得不提及的风险。
所谓的‘内卷’是指,内部没有竞争。内部生产的东西,不管是硅片也好,硅料也好,都是卖给自己,那么技术进步、变革的动力将会变小。俞信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垂直一体化模式具有较强的抗风险性,整体利润较高,但如果平摊到每个环节,其投资收益实际上变低了。”
“我认为对光伏企业来讲,更需要的是一种‘半开放的模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垂直一体化。”俞信华举例,比如一家厂商的核心业务是组件,那么该厂商在组件领域做到市场领先后,可以生产一部分电池,其余仍和市场上电池产商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进行业务合作、互补。
过去一年,市场对于大尺寸产品的讨论此起彼伏。而进入2021年,182尺寸和210尺寸也将迎来最直接的出货竞争。而在尺寸路线上,IDG资本也做出了自己的投资选择。
从供给端看,短期内大尺寸电池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市场对高效大尺寸电池的需求仍处于升温阶段。也因此,在俞信华眼中,爱旭股份作为专业化企业陆续放量的产能和致力于供应市场需求的“半开放”模式,优势将逐步显现。
“专业化的光伏公司其实是具有竞争力的,尽管有些领域看起来规模小,但整个光伏产业体量快速增长时,原来觉得偏小的市场,也会出现百亿或者更高的销售规模。”俞信华坚信,中国光伏行业未来一定会出现千亿销售公司。
《能说会道》栏目,是由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的能源领域高端访谈栏目。该栏目将围绕能源领域的热点话题、创新举措等方面,对话企业高管、机构投资人、专家学者,共话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栏目内容将在21财经APP、21能闻(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能源类矩阵号)等内部平台以及头条号等外部平台发布。
(作者:曹恩惠 编辑:李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