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网站显示,理想汽车已于7月26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成为“造车新势力”中回港的第二家,高盛和中金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聆讯资料显示,理想汽车此次回港与半个月前小鹏汽车回港的形式相同,均采用“双重主要上市”形式。
截至美东时间7月27日收盘,理想汽车美股股价报收26.48美元,总市值约为240亿美元。
一般来说,中概股回归A股或港股有三种途径:其一是从美股退市重新在A股或港股上市,其二是保留美股同时在港股二次上市,其三是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在美股和港股分别上市,也就是双重主要上市。
而双重主要上市所面对的监管更加严格,需要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共同监管。
按照港交所要求,二次上市需在合格交易所拥有至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合规记录,而此前选择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小鹏和如今的蔚来,在美上市均只有一年,不满足此要求。
因此选择要求更高的“双重主要上市”方式,或许只是一种无奈之举。
“蔚小理”中,只有更早登陆美股蔚来在理论上符合港交所的二次上市要求,也被传在3月就已经提交了赴港上市申请,但由于涉及用户信托持股等问题而被推迟。
背靠美团,“蔚小理”中理想历史融资额最低
之所以造车新势力在美上市后还要纷纷挤破头回港,主要原因还是造车过于烧钱。
2020年,蔚来、小鹏、理想的净亏损分别为53.04亿元、27.32亿元和1.52亿元。理想汽车在上一季度实现盈利,可今年第一季度再度转为亏损,金额达到3.6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亏损的总和。
在实现内生稳定造血之前,外部融资才是短期续命的唯一王道。历史上,它们也都是靠融资撑过一轮又一轮的比拼的。
据统计,截至2021H1, 理想、蔚来、小鹏融资总金额分别为36亿美元、54亿美元和46亿美元左右。当然,小鹏回港后,又融了140亿港元,已经超越蔚来的历史融资额。
从融资规模上看,理想的规模最小。相比特斯拉,这一数据更是小巫见大巫。截至2021H1,特斯拉的总融资规模为202亿美元,超过“造车新势力”三家之和。
天眼查显示的融资历程中,理想的主要互联网背景是美团,国资方背景则是首钢基金。
截至IPO前,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通过Amp Lee Ltdchigu 23.79%,可行使投票权高达75.74%;美团持股13.23%,投票权为4.21%;王兴个人通过Zijin Global Inc持股6.76%。此外,公众通过存托股份和直接持股已经拥有超过50%的股份。
新款批量交付中,收入仍在激增,但还处于亏损中
在创立理想汽车之前,创始人李想曾经有过两次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做的是电子产品测评网站——泡泡网,对标太平洋、中关村等竞争对手,但最终仅名列第三;第二次做的是汽车垂直类网站——汽车之家,2005年成立,2006年就成为汽车垂直网站第一名,2013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2015年李想从汽车之家卸任,开始专注造车。
2015年4月,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这就是理想汽车的母公司。
2019年12月,理想ONE开始交付。
到2021年4月,理想ONE累计销量已经突破5万辆,创下造车新势力最快交付记录;2021年5月,新款理想ONE正式发布。
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理想汽车已经交付了63000辆理想ONE。这意味着在过去的2个月时间里,理想ONE就交付了约1万辆车,其中6月交付7713辆理想ONE,均为2021款理想ONE,同比增长320.6%,环比增长78.4%。同时,理想汽车6月新增订单量超过1万,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累计交付17575辆,同比增长166.1%。
对比其他造车新势力,二季度理想交付量仅次于蔚来,理想ONE排名单一车型销量第一。
蔚来二季度交付量为21896辆,小鹏二季度交付量为17398辆。
单6月数据来看,蔚来6月交付车辆8083辆,略高于理想汽车;小鹏汽车6月份交付量为6565辆。
理想汽车年产能为10万辆,扩建后,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20万辆/年。公司销量目标为在2025年达到160万辆。
收入方面,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Q1,理想汽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84亿元、95.56亿元和35.75亿元。
净利润方面,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Q1,净亏损分别为15亿元、24亿元、1.51亿元和3.6亿元。
造车新势力,到底谁是地表最强?
除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三家公司和传统车企外,互联网造车之风也越刮越大,华为、360专攻智能网联服务;百度、滴滴、字节切入细分自动驾驶领域,而小米想要做整车一族。
同时“下周回国”贾跃亭也带着FF登陆美股了,预计将在明年实现FF 91的车辆交付。
在目前内外交战的局面下,新势力之争中,“蔚小理”们到底有哪些区别,谁更强?
1、技术路线
理想汽车与其他两家有所区别,是国内首创增程式技术路线的车企。
增程式电动汽车,简称EREV(Extended-Range Electric Vehicle),又叫做串联式混合动力。这类车型是在纯电动汽车的基础上,装备了一个小型的辅助发电机组“增程器”,以备电池电量不足时为其充电。理想one配备电池+55L油箱,提供快充、慢充和加油发电三种能源补给形式,可实现1080km续航里程。
从技术角度说,增程式电动车搭载的发动机就相当于一个“充电宝”,是给车辆供电用,而驱动这辆车跑起来的,依旧是车辆的电动机。但由于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所以它不需要变速箱,避免了起步时可能带来的顿挫感,还降低了成本。
相比纯电动汽车,增程式动力系统的成本明显更低。
在原有的增程式电动平台的基础上,理想也在同步研发高压纯电平台Whale以及Shark平台,目标为车型充电10min能够完成400km的连续续航,在高压充电桩设备的前提下,保证电动车可以接受高电压的充电方式。
但在电驱及电控板块,蔚来(蔚然动力)自研核心部件,理想的自研比例最低。
在电动化路径的选择上,新势力均以为消费者安装家用充电桩的方式为主,特色化发展思路上,理想采用增程式解决方案+家充;小鹏自建家充桩+超充站并引入第三方充电桩;蔚来采取自建充电桩、换电以及一键加 电+家充桩等方式;特斯拉则更多采取家充+自建超充站的方式。
此外,在电动汽车的下半场——自动驾驶领域,理想略微落后。小鹏汽车主打智能化定位,在泊车功能方面实现领先,首发停车场记忆泊车功能。
蔚来基本完成L3自动驾驶行车功能,而理想L3级别的则需要等到今年9月才能实现。
2、产品车型
在车型领域,每家公司的品牌主旨,因此打造产品的思路也不同。
理想汽车追求的是“移动&幸福的家”,只有一款车型,即理想ONE,但会持续迭代出新款。
最新款理想ONE价格33.8万,2021款理想ONE车型纯电续航里程微增8km至188km,通过将油箱容积增大10L实现NEDC续航里程达1080km的水平,增加280km。
相比之下,蔚来的车型比较多,ES8定位45-62万元大型豪华SUV,ES6/EC6价格继续下沉定位36-50万元中大型SUV。随即进入轿车市场,ET7定位45-51万元大型豪华轿车,后续 ET5等轿车市场价格下沉至30+万元。
小鹏汽车的产品则价格定位更低,定在15-30万元之间,包括G3、P7、P5等智能车型,且其智能驾驶软件XPILOT已经开始实现收入。
3、财务数据
收入对比来看,依靠大体量车型,蔚来目前的收入规模最大,2020年收入为162.58亿元,接近理想汽车的2倍;小鹏2020年收入为58.44亿元,排名末位。
毛利率角度,蔚来高于理想高于小鹏,2021Q1蔚来的毛利率为19.48%,理想的毛利率为17.26%,小鹏的毛利率为11.18%。
毛利率与规模效应息息相关,因此规模做得越大,毛利率就能拉得越高。相比之下,特斯拉2021年中报已经实现1443.64亿元收入,毛利率达到23%。
净利润方面,造车新势力三家均处于亏损中。理想汽车曾经在去年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但很快再次转亏,且今年一季度亏损3.6亿,远超去年一季度。
但有特斯拉珠玉在前,已经多个季度实现稳定盈利。未来理想汽车作为亏损额最少的一家,有望率先实现盈利。
费用方面,从绝对值来看,理想的研发费用及其他费用均为最低。从费用率看,也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第一季度,蔚来、理想、小鹏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87亿元、5.15亿元和5.35亿元,研发费用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8.61%、14.41%、18.13%。
不过蔚来、小鹏的研发费用率已经逐步从高位降低到与理想大致相当的水平,蔚来2021Q1的研发费用率更是已经低于理想。
单车收入方面,蔚来的单车收入在40万元左右,理想接近30万元,小鹏则在20-25万元之间。三家新势力的单车收入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单车亏损来看,理想最少。
增程式转纯电动,能不能行?
从数据对比来看,无论是技术路线、还是车型,理想属于一条道走到黑,体现在收入和利润上,就是“抠门”。
但这种选择对于理想来说,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增程式技术路线+单一车型使得理想汽车的抠门变得可能,很显然,理想的单车亏损额在三家造车新势力中最小。
但另一方面,作为造车新势力,它们面临的情况与传统车企相差很大。传统车企的地位已经相对稳固,但造车新势力每一季都要靠新产品和竞争对手打一次。
而只靠单一车型的理想,能否在每一次战役中都取得胜利,这是一个概率事件。
多产品线布局的蔚来和小鹏,还可以“东边不亮西边亮”,但理想只能心系一车。
另外,在技术角度,增程式与其他形式走了几乎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纯电、氢燃料等都是力图直接改变提供能源的形式,而增程式则是尽其所能地榨干每一滴油的价值。这种技术在日本销量最高的NOTE上也有使用,因为成本低+续航不错。
但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战局正在不断深入,更彻底的纯电动汽车必然会是各家争夺的重点,包括政策上也会向纯电倾斜,如上海此前宣布2023年1月1日起,对消费者购买或受让插电混动汽车的(含增程式),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虽然没有蔚来对上海市场那么依赖,但上海一直也是重要销量来源之一。
为应对这个问题,曾经认为“纯电难以成功”的理想也不得不开始转向纯电了。
在聆讯资料中,理想汽车表示,从2023年开始,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新车型。
目前,公司已经在计划开发高压纯电动平台的关键部分,比如高压空气压缩机。为促进纯电动汽车商业化,理想还计划部署一个由超快充电站构成的高功率充电网络。
高压纯电平台的目标是为车型充电10min能够完成400km的连续续航,在高压充电桩设备的前提下,保证电动车可以接受高电压的充电方式。
但对于“抠门”的理想来说,这一转变可能并不容易。
首先是消费者对理想的认知和定位问题,以往理想汽车打开市场依靠的就是独家的“增程式”,当它决定推出纯电时,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首先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其次是竞争对手不等人,对于此前已经选定了增程式技术路线的理想汽车来说,现在要从头开始在纯电动领域积累,已经失去了时间红利,等于走了弯路。而且由于理想三电的自研比例较低,因此要做纯电,大概率电池要外购,想要实现在续航等关键指标上的优势,可能性已经不大。
除此之外还有成本问题,为了应对纯电动,一条新的生产线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次赴港募集资金就包括建设厂房、采购新的生产设备、建立新的产线等。但同时增程式还不愿意放弃,募资计划中仍然包括下一代增程式电动车的研发。
聚焦于单一产品的理想汽车通过技术优势、单一车型零部件采购成本优势等,能够将费用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一旦要从单线作战改为多线作战,不仅意味着精力分散,也面临着技术、营销、规模效应等原先优势的丧失。
有这么多资金需求,能二次募资当然也必然要选。
不过,对于理想来说,也不是全无机会,因为消费者虽然对续航里程已经不再焦虑,但对充电时间还在焦虑。
因此,对理想来说,在纯电领域可能的发力点是快充,这也是三电里面理想为数不多的自研部分。
未来3年,对于理想汽车真正实现“理想”,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