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经济指标包括:GDP、储蓄、财政;软经济指标包括环境、科教、文化、卫生。
5月21日,华顿经济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自2015年以来,华顿经济研究院连续编制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
2021 年十强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无锡。对比2020年,十强位次已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整理)
该榜单以年度GDP总量排名前110位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入围城市,按照其硬经济指标(权重0.618)和软经济指标(权重0.382)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再取前100位为年度百强。
其中,硬经济指标包括GDP、储蓄、财政;软经济指标包括环境、科教、文化、卫生。
各单项指标分值由其总量分值(权重0.5)和人均量分值(权重0.5)综合而成。
今年该榜单上实现反超的城市赢在何处?这需要根据具体指标来对比分析。可以看见,成都超武汉、南京超苏州胜在软经济;深圳超广州、无锡超重庆胜在硬经济。
十强变动:深圳以硬经济反超广州 南京靠软经济领先苏州
从十强位次来看,今年深圳超过广州,居第三位;南京超过苏州、武汉,跃居第六位。
深圳以硬经济优势胜于广州,相反其软经济远逊色于广州,广州软经济全国排名第4位、深圳排名第18位。
对比分析2020、2021两年细分指标数据,广深两城的软经济差距小幅收敛;硬经济数据深圳对广州的优势持续扩大,最终综合得分深圳实现反超。
2020年,深圳硬经济指标总分值为88.28;广州为78.5。
2021年,深圳硬经济指标总分值为92.65;广州为79.06。
细分来看,深圳主要在财政、储蓄两项上大幅领先广州,深圳财政分值为92.74,广州为66.46,深圳储蓄分值为90.11,广州为77.39。
再看位次连跃的南京。今年南京主要以硬经济优势超过武汉;以软经济优势胜过苏州。
南京2021年硬经济得分为75.95,武汉为67.36。在硬经济三大细分指标GDP、储蓄、财政上,南京得分也全面领先武汉。
要强调的是,该榜单计算方式为人均和总量各占0.5权重,例如武汉2020年GDP总量高于南京,但南京人口未超千万,人均GDP则远高于武汉。人均发展水平较高助力南京的硬经济排行表现良好,全国排至第七位。
在软经济方面,南京优势更为明显,全国排至第五。尽管苏州的硬经济得分高于南京,全国排至第四,但软经济比较“拉后腿”——软经济排至全国15位。最后综合得分上以不到2.5分(百分制)的差距被南京反超。
进一步看,苏州在软经济四项细分指标上文化、环境表现较好,分别为75.56、70.31;科教、卫生表现较差,分别为63.61、57.11。卫生尤其是苏州短板,这项指标与当地的医疗水平和名医院布局有关。例如拥有华西医院的成都在卫生的细分指标上仅次于北京,甚至高于上海。而在中国医院排行榜综合排名上,华西医院已连续十一年排名第二。
另外,成都超过武汉、重庆,从第十升至第八位。其中,尽管成都硬经济表现不如武汉,但它以软经济包括文化、环境、卫生三项在内的优势实现对武汉的反超。同时,今年重庆滑出前十,无锡新入局,无锡主要在硬经济上优于重庆,包括GDP、储蓄、财政三项。
百强布局:江苏全部城市入围 长江经济带占44席
2021中国百强城市,在2020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81万亿元,占全国GDP70.68%,仍为中国经济的主战场。
在省级格局中,江苏(13座)、山东(13座)、广东(8座)、浙江(8座)、福建(8座)上榜百强城市的数量位居前列。其中,江苏、福建两省城市上榜率最高。
据了解,江苏13个城市100%上榜,其中南京、苏州、无锡三城进入百强城市前十强,上榜率和综合实力稳居各省首位。福建近年来上榜城市数量持续增加,今年宁德市新晋百强城市,目前福建9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南平1市尚未进入百强,全省城市上榜率为88.89%,居全国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正在发生分化,上榜城市数量持续减少,已由最高点的11个下降至8个,今年湛江市已退出全国百强。整体来看,2021年广东全省城市上榜率仅为38.10%,有13个城市未上榜,两极分化明显。
扩大视野,从区域看,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共有44个城市上榜,占据百强榜半壁江山。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六座上榜城市位次均有上升,体现出云贵川三省主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正持续上升的趋势。
此次榜单报告也指出,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以流域为主线的国家战略的实施也将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朱玫洁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