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9年相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有新话题、新表述,也有老话题、新提法。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达成,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双循环战略实施的元年,也是中国迈向高收入发达国家目标的新起点。
在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极其重要。
上周五刚落下帷幕的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同时也定调明年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与2019年的会议公报内容相比,本次会议公报中既有新话题、新表述,也有老话题、新提法。
交通银行研究中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了去年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词频比较,改革、创新、开放依然是高频词,同时科技、消费、安全成为新一轮的高频词,另外反垄断、住房等话题也成为今年市场的关注重点和话题热点。
重点一:“需求侧管理”大有深意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具体提出“需求侧改革”,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信号。
会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
大家普遍关注到,这与12月11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表述不同,将“需求侧改革”表述改为“需求侧管理”。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只有两字之差, 但意义却大有不同。中央明确了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供给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需求端内需扩大,提高供需之间的匹配程度,促进循环的畅通。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从“改革”变为“管理”表明中央力求以稳为主,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不使需求下降太快,不急于求成立刻开展改革。
浙商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也认为,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还是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需求侧管理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供给创造需求,一方面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另一方面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需求侧改革需要在投资端发力,做到有效投资,拓宽投资空间,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
连平建议,有效投资应围绕“两新一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
在消费端应侧重于推动消费升级和提高消费能力,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在外贸端,通过加入 RCEP 和其他贸易多边体系平滑波动,出台相关政策扭转历年以来“重出口+轻进口”的结构导向与市场传统认知,通过加强进口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重点二: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市场普遍认为经济复苏迹象较为显著,保增长压力较去年有所缓解,这释放出更加平稳和节制的信号。
“公报回应了市场和社会的关切,2021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个是积极,一个是稳健,基本取向不变。与今年的这两个方面的政策操作做比较,未来政策方向不会变。”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周景彤认为,2020 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增长、就业、企业资产负债表等方面产生了较强的支撑作用,市场担心2021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否会回归常态,担心融资是否变得困难,利率水平是否上升等一系列问题。
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三个关键词都是有具体所指。周景彤认为,“可持续性”是从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说的,从政策的中长期的空间和风险与短期效果之间达到平衡的角度看的。这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是会持续,但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力度会有所减弱。
周景彤预测,2021年宏观政策不会很快收紧,但政策的力度可能会要小于今年。从今年抗疫的特殊政策回到常规政策。其中,财政政策除了提出要“提质增效”,还强调要“更可持续”,指的是政策不能持续加码,一味的宽松是不可持续的,要为未来留下操作空间。
具体来看,公报提出积极财政政策突出“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会议对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了全新的要求。
一是要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
二是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另外,会议还提到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因此明年财政赤字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
“2021 年进入后疫情时代,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回归常态的节奏与经济恢复的节奏将保持一致,当经济修复至疫情前水 平,财政工具的力度很可能适当回调,广义赤字下降。 ”浙商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
关于下一步财政政策预测,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预计,明年财政赤字率可能回到3%左右,赤字额度下降至约3.4万亿元,地方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应该也会有所缩量。但财政支出力度不会减,可能超过2020年至25.5万亿元左右。
货币政策提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不会再加码、却也不会很快收紧,全面降准降息的概率都不大。但为了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排除仍有定向降准投放流动性、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的可能性。
重点三: 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不急转弯”
再来看货币政策,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
对于货币政策提出“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专家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唐建伟解读认为货币政策不会再加码、却也不会很快收紧,全面降准降息的概率都不大。但为了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排除仍有定向降准投放流动性、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及制造业的可能性。
而李超则认为,这意味着 2020 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主基调将延续至 2021 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最后退出,并预计 2021 年一季度央行将开启紧信用。
李超的理由是“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措辞与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表述一致。他还预计,后续稳定宏观杠杆率将逐渐成为政策重点,金融稳定可能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货币政策基调转向稳健中性,出现边际收紧。预计货币政策收紧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连平看来,“不急转弯”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货币政策的要点。“不急转弯”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货币政策要稳健,不急着转弯,不应该出现大幅的收紧和调整;其次是不要搞“急转弯”,即考虑到经济增长已经逐渐恢复,货币政策即便要调整,也是相对平稳的微调。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逐步回归到正常区间,货币政策基调也在从应对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转为支持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
另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表明 2021 年经济增速或已经接近潜在增产出对应的名义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趋向回归中性,一方面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另一方面也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重点四:“科技”与“创新”是明年首要任务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位列八大重点工作之首,是2021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与“创新”是本次会议的高频词,总共被提到30次,被认为这与“十四五”规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重要精神相呼应。
2020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 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科技与创新进行了重点论述:加快形成“科技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必须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优化,集中力量办大事。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中央意图引导资本更多投向硬科技领域,而非平台经济。”连平认为,未来,必须要把资金投入到创新、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上去,这才是中国未来解决技术卡脖子的关键。
2021年将主要从哪些具体方面促进科技创新?公报已明确指出:
一是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未来迫切需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加快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
重点五:首提“反垄断” ,剑指互联网巨头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业内解读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时代或将到来。
反垄断是当前国际上的总体趋势,尤其对于互联网平台。今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反垄断法>修订草案(公开征 求意见稿)》和《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前者修订领域和后者核心内容均指向互联网平台经济。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专家认为,企业形成垄断往往与资本密不可分,且两者相互助推,反垄断可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入手。
反垄断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强化反垄断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维护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公平竞争,可引导和激励平台经营者将更多资源用于技术革新、质量改进、服务提升和模式创新,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动力。
“近些年,部分互联网巨头依靠流量对生态进行垄断,依靠补贴获取市场地位,最后通过提价赚钱的模式屡受诟病。从长远看,这一做法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是没有帮助的。”针对互联网巨头垄断行为,周景彤如是说。
周景彤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在保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减少不正当竞争。 当前我国互联网平台经济过于集中,导致资本及其他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利于我国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容易导致贫富差距、不公平竞争等问题。
对于如何加强反垄断,连平建议,国家需要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还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重点六:破解“大城市住房”供给不足
与2019年围绕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不同,本次会议的住房政策将重点转向了“大城市住房”这一突出问题。在坚持“房住不炒”基调上,首次明确提出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供给不足问题,继续实施“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为解决大城市住房供给不足,要增加大城市土地供给指标。会议指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发挥功能作用。
连平认为,这意味着在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时期,大城市将可能获得更多建设用地指标,一方面可以使得农村人口或者城市非户籍人口更快在城镇“有房可住”,另一方面也可以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缓解局部地区房价过高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提出了城市更新和租赁住房的实施细节:城市更新中,“旧改”替代“棚改”不仅是投资的新增长点,也是新型城镇化得以纵深推进的途径;
租赁住房则细化到了长租房政策的完善、土地供给的倾斜和单列、税费负担的降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整顿等具体抓手,租赁住房建设的制度体系和市场体系有望更加完备健全。
会议还强调了“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大城市住房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李超解读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核心政策基调,要做到有疏有堵。一方面要打击投机性需求,另一方面要房地产市场要推进扩大供给,通过丰富对刚需人群、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供给,落实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
同时,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等政策措施。大城市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等政策优化劳动力结构,并促进“大国大城”的要素积聚、产业升级和创新培育。
对于未来住房政策预期,连平认为,政策还将保持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差异化的调控思路。
他预计,明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与政策导向保持一致,行业景气度保持平稳,住房销售增长稳定,土地供应有所减少,住房信贷趋紧,贷款利率适当提高,规范房企融资行为,投资增速适度放缓,房价涨幅总体可控。
长期来看,随着住房市场向租购并举的方向发展,全国房地产市场不平衡的问题将逐步趋于合理,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供支持。
(作者:李小玉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