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陈四清 发表于/中国银行保险报
场景、平台和生态日益成为银行竞争与获客的利器。场景聚合成平台,平台搭建出生态,这是一个由点到面、由面到域的逻辑演化。
陈四清
拥有场景就等于拥有消费者的时间
场景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专利,但确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兴起。场景是以人为逻辑、以体验为核心、以连接为中心的一种商业环境。如果拆解来看,“场”是时间和空间,是物理概念;“景”是情景和互动,是化学反应。当用户在某个时空中,通过情景和互动去触发体验和行为,就形成完整的场景和效用。场景是服务的展示,本质是时间占有,拥有场景就等于拥有消费者的时间。
对银行来讲,衡量场景有效性有三个标准:客户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户流是指,有效的场景必须带来客户流,场景入口要轻、门槛要低,先将客户引流进来,再活客黏客,由轻及重,逐步把用户转化为客户。资金流是指,有效的场景能实现流量变现,产生价值贡献。信息流是指,有效场景能带来客户行为数据、交易数据等全量信息。
平台驱动银行服务体系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再造
平台原指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进行某种操作而设置的工作台,将互联网元素加入进去,平台就变成了实现供给方与需求方对接的场所。平台是场景建设的依托。银行平台化发展,一方面基于用户需求和行为变化,另一方面也是银行内生变革的选择。相较传统的商业模式,平台模式契合了数字经济时代快速连接、高效供需匹配、突破产业边界的发展趋势,具有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去边界化的显著特征。所谓去中介化,是指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自主选择服务和消费,减少交易环节和成本,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所谓去中心化,是指平台内各方共生共荣,共享平台内资源,共同为平台创造价值。平台银行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平台网络中的协调者和组织者。所谓去边界化,是指打破金融和非金融服务边界,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实现跨界创新,延伸服务链条。当前,商业银行平台化发展有不同模式和路径,有的是主要基于自建平台,有的是基于API拓展平台,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对外输出,有的是基于跨界生态圈的共享平台。但不管哪种模式,都驱动了银行服务体系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再造。
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生态概念源于生物学,原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在互联网语境下,生态更多指的是各类主体之间环环相扣、互相依存的关系。生态需要一个载体,比如草原生态的载体就是土地,海洋生态的载体就是水。互联网生态的载体就是平台。当前,随着监管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步回归本源、回归理性发展,与银行竞合并存、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而且合作会大于竞争。商业银行应把握这一新趋势,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以专业促合作,以开放谋发展,以核心能力为圆心向泛银行能力拓展,跳出原有闭环式、内向型生态,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实现用户、银行、合作方的多赢局面。
银行应把握四个基本原则
在场景、平台、生态建设过程中,银行应把握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优势互补。利用银行的品牌价值和专业服务优势,主动加强与各类业态的互补合作、错位合作,借助第三方力量来丰富应用场景和生态,延伸平台优势,不断提升获客活客黏客能力。二是坚持用户为先。场景、平台、生态的核心是用户、是体验。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要以给客户创造卓越体验为目标。三是坚持开放共享。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金融服务本质,全面开展与外部的跨界合作、生态共建,实现金融服务与人们生活、生产场景的无缝嵌入。四是专业协同。既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突破“条线化”“部门化”的固有思维,加强各专业的分工协作,运用“煲汤”思想推动形成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场效应”,建立场景、平台、账户、接口等资源共有共享机制,防止划地为牢、分而治之。
总的来说,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令场景、平台、生态三个要素愈发重要。要坚持全行做、专业干、合作办原则,拓展场景入口,筑牢平台基础,丰富生态建设,与时俱进,打造面向未来的银行。